2021年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者揭晓
正是在翻译家傅雷的家乡上海浦东周浦镇,第十三届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者最终揭晓:章文凭借译作《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安托瓦纳·贝尔曼 著)获得社科类奖项,黄雅琴凭借译作《男孩》(马库斯·马尔特 著)摘得文学类奖项,新人奖则颁给了王献,她的译作是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
今日(11月20日),傅雷翻译出版奖颁奖典礼在傅雷图书馆举行,众多文艺界人士、法国驻华大使罗梁和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纪博伟出席。罗梁大使在致辞中表达了再次参与到傅雷翻译出版奖活动中的欣喜,重申傅雷奖作为汇聚图书行业人士的平台的重要性:“不仅有写书的作者和致力于引进外语图书的出版人,作为‘摆渡人’的译者更是一个关键角色,他完成的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学到另一种文学、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过渡。”
傅雷奖组委会主席董强坦言在傅雷的故乡举办颁奖礼令他感慨良多。他表示,傅雷奖不仅成为国内译界标杆,在国际上也有了知名度;十多年来,傅雷奖收到600多部参赛作品,涌现出二、三十名优秀译者,成为译界优秀骨干,在中国译界独领风骚,这无疑得益于傅雷先生的榜样精神。
社科类获奖作品
《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
安托瓦纳·贝尔曼 著
章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译者简介
章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助理教授。博士阶段毕业于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院,论文题目为《 翻译与读者限制下的译者决策——以贝洛童话中译本为例》。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伦理及法国 的在华译介,教学之余亦从事翻译工作。发表论文有《叙事文本中“世界效应”的重塑》、《1980年代贝洛诗体童话的在华译介》等,另有《永远不要忘记》(米歇尔·普西)、《最后的斯坦菲尔德》(马克·李维)等译著。
评委颁奖词
安托瓦纳·贝尔曼的《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是一部关于翻译的考古丰碑,有着普世的价值。它深入发掘了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翻译文化,也探讨了译者们遇到的难题。作品如同邀请读者进行冥思,也试图就人与故乡和异域的关系等根本的问题给出答案。章文非常精准地呈现了复杂的思考,给出了精彩的译本。
文学类获奖作品
《男孩》 马库斯·马尔特 著
黄雅琴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译者简介
黄雅琴,上海译文出版社法语文学编辑,参加过法国国际出版总署的fellowship项目。翻译作品有:鲍里斯·维安所著的《我要在你的坟墓上吐痰》、米歇尔·贝纳尔的《莫奈的两个悔恨》、马塞尔 · 贝纳布的《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一本没写》,因翻译洛朗·比内作品《语言的第七种功能》入围2017年傅雷翻译出版奖。
评委颁奖词
《男孩》以一种独特的叙述,即个人小故事与人类大历史的并行叙述,讲述了一个无名的小男孩在二十世纪的成长历史,以及他对世界的认识与批评。黄雅琴的译文忠实地体现了《男孩》的风格:强烈而鲜明的人物情感,简洁的文字,鲜明的节奏,诗的意蕴,散文的随意,另外还有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新人奖”获奖作品
《回归故里》 迪迪埃·埃里蓬 著
王献 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后浪出版公司
译者简介
王献,女,90年生人。法语本科,电影学硕士,曾在阿尔及利亚工作3年,目前在北京大学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影像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在对法国哲学与法国电影文化的热情促使下走上学术之路,希望未来继续为中法文化交流助力。
评委颁奖词
原作《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耶·埃里蓬结合自身背景和成长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著作。在这场极为内在又具有颠覆性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和身份建构等主题。译者王献凭借自身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对法国哲学的热爱,在译作中很好地呈现了原作的自传体文风及学理性分析。
本届傅雷奖共收到参评作品47部,其中社科类35部,文学类12部。终评会由本届傅雷奖评委会主席,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吴佳霖主持,除了八位常任评委及两名上届傅雷奖获奖者宁春艳和汪炜,更有作家孙甘露和政治学专家刘擎作为特邀评委。
自2015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在上海举办,时隔6年,傅雷奖重返这位伟大译者的家乡上海。而本次颁奖典礼所在的周浦镇傅雷图书馆,不仅是全国唯一一家傅雷主题图书馆,更是研究和交流傅雷精神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