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花地文学榜:让文学的种子萌发新芽
学生参加分享交流会后,把交流心得写下来作为礼物送给作家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摄
“2021花地文学榜”评委、嘉宾及获奖作家走进深圳中心书城及多所学校开展文学交流活动
风起湾区,文种花地。22日,“2021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花地·福田文学大讲堂”在深圳中心书城及多所学校展开。“2021花地文学榜”评委、嘉宾及获奖作家,与学子谈古论今,分享文学创作心得,搭建起一座跨越年龄和身份的文学交流桥梁。
据了解,多场分享会由于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提问而延时。原定一个小时的分享会,有的持续近两个小时才结束。
梁晓声分享文学创作心得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摄
“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短篇小说得主梁晓声:
未经省察的人生 是不完全的人生
22日晚,“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短篇小说得主、《可可、木木和老八》作者梁晓声来到深圳中心书城,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知青岁月。现场屡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再也不愿写畅销书
活动尚未开始,深圳中心书城北区大台阶早早坐满了读者,其中不少捧着书的读者告诉记者,自己是梁晓声的忠实粉丝。
《雪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人间世》……因知青文学而蜚声文坛的梁晓声,留下了一大批风靡大江南北的作品。
“畅销书所有的元素我都知道,但是我不愿意写了。”梁晓声曾写过一部小说,性、权力、金钱、暴力这些元素都有,他说这本书是他20多部作品中发行量最高的。
“当时广东的《惠州日报》,用大半版和通栏的黑色标题批判了这本书,我印象中的标题大概是‘看梁晓声也堕落到这个地步’,我认真看了,觉得批判得很对。”事后梁晓声还写了一封回信,说以后这本书在他的作品中不会再版了。
此后,梁晓声常常反省自己的创作,“‘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这句话既严苛又极端,我不喜欢说得过于严苛,所以我总是把它改成‘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完全的人生’,这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
我一直愿意写好人
当年梁晓声家在哈尔滨属于困难家庭,平均每人的生活费在8元以下,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梁晓声都是免费生,靠助学金才能让读书生涯延续下去。
因为哥哥没有读完大学即患重病,梁晓声成了家里的“长子”,“那时我在下乡之前做梦都在捡钱。我渴望,给我一份工作吧”。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得知下乡当知青每个月可以挣到42元钱,尽管那个地方很苦很冷,他也义无反顾地去了。“为了哥哥、为了父亲、为了母亲、为了弟弟妹妹我无怨无悔地去,命运再来一遍我还是会去。”梁晓声说。
梁晓声的作品有一个特点是正面人物很突出。为什么他喜欢写好人?难道写好人比坏人难度大吗?
面对这个问题,梁晓声说:“我总在思考,为什么从西方的文学作品,到中国古代小说‘三言二拍’,都是对人性的提示:爱情、爱国、英雄、牺牲……这就是人类的共性。”梁晓声说,世间有人庸碌,有人凶恶,都是正常的,有普通人富有同情心,愿意抱团取暖,这是他看重的。“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人,所以一直愿意写好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李天军)
“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新锐作家得主文珍:
文学直面微观的人心
22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梅山中学视频会议室,“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新锐作家得主文珍通过线上对话的方式,和60名初一学生交流文学创作心得。
“我在初中阶段读过的书到现在还印象深刻,曾经被书中人物感动的瞬间,成为我人生观的基石。”现场,文珍鼓励同学们多阅读,在阅读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她认为,阅读可以用想象去补充看不到的形象,从而理解得更深,可以让人的心中有更加广阔的宇宙,更加丰富的舞台。
有同学向文珍提问:什么是文学?“文学是关于人性、人心,关于世界复杂途径的,并不是简单的好人或者坏人赢了,它关注的是人内心的纠结、挣扎、忧伤等。”文珍表示,文学中有历史,但与单纯的历史事件相比,文学是面对具体、微观的人心,文学中的历史具体到每一个细微的命运。
据悉,文珍于22日下午到达深圳,但因疫情防控原因,由她主讲的校园讲座改为线上交流。为表歉意,她在自己的新作《夜的女采摘员》上签名,并细心地落款“小雪、深圳”,委托记者带到校园内送给梅山中学的同学们。
而同学们为了感谢文珍的分享,纷纷把交流心得写下来,作为一份礼物委托记者转交给文珍。“文学就像一面人性的镜子,它不完全是好或者坏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文珍老师的分享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的话语构成小草,写下的文章构成了大树,而有一群人,他们留下的文字成了城市里的楼房”……学生们如是写道。(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起)
“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得主冯娜:
从词汇展开联想就能形成文章
“雪——皑皑白雪——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22日下午,“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得主、《树在什么时候需要眼睛》作者冯娜来到深圳红岭中学,以“一个词的旅程”为主题,为现场的学生讲了一堂生动的诗歌鉴赏课。
《树在什么时候需要眼睛》收录了冯娜近年来创作的200首诗歌,诗歌内容涉及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其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和撞击等。翻阅该书,丰富的词汇和意象蜂拥而至。诗人通过这些词汇发掘日常生活的精妙瞬间,还对自然、历史、生命、时空、人类文明等命题进行了深刻的体察和思考。
“我们想一下,‘冬天’能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它?”冯娜用一个小问题开启了当天的诗歌的词汇之旅。雪花、寒冷、寒风、结冰、冬眠、河流、冰天雪地……现场同学们纷纷大声喊出自己能想到的词汇。
“‘词语’是我们写作的基石,词汇量是考验我们语言能力的一个指标。”冯娜表示,从一个词汇展开联想就会形成一篇文章。比如,从雪花联想到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再想象覆盖之后的大地是什么样子,一直往下联想,就可以形成一篇文章。
冯娜认为,词汇量掌握得越多,说明对事物的了解越丰富,对世界的认识也更丰富。在她看来,语言能力体现的是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文化素养、生命经验、记忆、情绪、情感、想象力以及社会习俗、历史背景、价值认同等。
怎样才能把日常生活转变为诗?针对不少学生的提问,冯娜表示,要用心观察世界、仔细体会生活,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日常生活中不可触摸、难以描述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其实写诗并不是很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写。”在冯娜看来,当我们写作时,一个词的旅程有多远,恰恰取决于你自己,“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词,让它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就像乞力马扎罗的雪一样,我看到了它,我想到了它会是什么样子,它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网络文学得主骁骑校:
文学创作灵感来源于人生经历
“作文写不出来,怎么办”“您对于高中生提升文笔有什么建议”“您为什么坚定地选择当小说家”……22日下午,“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网络文学得主骁骑校做客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与该校爱好文学的同学们分享了他文学创作的心得。
今年,骁骑校凭借网络小说《长乐里:盛世如我愿》斩获“花地文学榜”的年度网络文学奖。“穿越”是网文比较典型的特点,《长乐里:盛世如我愿》也是骁骑校构建的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他用洗练、细腻而张弛有度的文学笔触,讲述了一个从民国到现代“重重谍影、百年爱恋”的精彩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丰盈传神的故事不仅有历史足音,还体现了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密码。
“为什么要写这本小说?”骁骑校认为,写小说源于创作欲望的喷薄。他透露,《长乐里:盛世如我愿》的灵感来源于一幅1937年南京街头一个小女孩的漫画。“如果我把1937年的小女孩带到2017年,让她免于战争该有多好。”这成为骁骑校有感而发的引子。
骁骑校也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如果是长篇小说,万变不离其宗,最终是在写自己。”他认为,长篇小说里的角色不管是18岁还是48岁,永远都是一个集侠义精神于一身的英雄,他们不同的外壳下有相同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作者自己。
他告诉同学们:“人一辈子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经过的事、爱过的人,都会默默埋藏在心里成为一颗颗种子,当它被某个瞬间、某件事情唤醒发芽,就成了灵感。也就是说,灵感早已经在心里,只是缺乏一个契机勾勒出来,而文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婷婷)
“2021花地文学榜”评委杨克:
词语没有好坏之分 放在恰当位置就是好词
“诗是从比喻、想象、联想里来的,写作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22日,“2021花地文学榜”评委杨克走进深圳新洲中学阶梯教室,与众多初中学生分享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心得,受到在场师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分享会开始,杨克邀请了一名学生朗诵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的作品《需要什么》。随后,《影子》《春》《挑妈妈》《十厘米》《转校生》《我喜欢》《快乐的一家》等诗歌作品朗诵一首接一首。杨克通过邀请不同的学生朗诵诗歌,逐一解读,分享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感悟。他认为,学习诗歌可以使想象力更丰富、更有创造性。
“写诗歌是为了保持赤子之心,保持对美好世界的好奇。”杨克说,很多小朋友写诗比大人写得好,很多人能写出“橡皮擦把错别字擦掉”的句子,但一位学生却写出“灯光是橡皮擦,把黑暗擦掉”这样极富想象力的句子。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争相提问。原定一个小时的分享会,最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初一九班的程韵菲同学还上台,请杨克老师点评自己创作的一首诗歌。
初一十班的张同学提问:特殊事物和普通事物,在写作时哪一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杨克表示,不是要挑特殊的事物,而是在普通的事物里找到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点来写,写作是通过想象力找到不同的角度。
“语文老师常说我的作文矫揉造作,风格单一,我该如何改变写作风格呢?”面对学生的提问,杨克表示,“我们以为有些词是美好的词,一些词是不够美好的词,所以净写美好的词,让老师觉得有点矫揉造作。但写作没有好词和坏词之分,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就是好的词。写作可以用比较优美词句表达,也可以用比较朴素的词句表达。”
“每个人的写作心得不同,我写作是源于热爱。”杨克表示,一件事情,实际上很多人都能做,但做得好需要坚持,他能成为作家除了热爱还要持之以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2021花地文学榜”评委鲍十:
准确、生动鲜活是 “好语言”的“两大共识”
22日下午,深圳福田中学上演了一堂难忘的文学交流课。“2021花地文学榜”评委、作家鲍十做客深圳福田中学,与近百名中学生分享他对小说的独特见解。
中篇小说《纪念》是鲍十的知名作品之一,曾被改编为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分享会上,他结合《纪念》分享了小说创作的四大要素。
“主题是小说的第一个元素,但主题并非‘伸手就来’。作品的主题来自于生活和体验。”鲍十以《红楼梦》和《呐喊》为例,提到曹雪芹和鲁迅都经历过生活的巨变,这种经历在作者的心里慢慢发酵,成了小说主题的来源之一。
鲍十提到,除了从生活阅历获取写作主题外,广泛的阅读也是获取写作主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他鼓励学生们广泛阅读,积累足够的文化知识,为主题创作做准备。
“小说的第二个元素是人物和情节,两者不可分割。第三个元素是结构,通俗点理解,就是‘布置’。”在鲍十看来,写小说要叙述很多事情,哪件先说、哪件后说就形成了最初的结构,但随着经验的丰富,可以尝试创新“布置”、颠覆结构。
鲍十表示,作为小说的第四要素,语言尤为重要。准确、生动鲜活是“好语言”的“两大共识”,练习写作要特别注重语言的训练。
什么样的小说才是好小说?鲍十认为,好的小说能够予人以启迪或者冲击的深刻思想、拥有丰盈的内涵、塑造了非常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情节动人、有创作理念和创作技巧、有好语言。
“如果大家有志于投身文学,希望你们好好读书。读书除了功利的目的外,还可以丰富智商情商。”鲍十说。(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
“2021花地文学榜”嘉宾王国猛:
写出一篇好文章 需要丰富的思考
22日,“2021花地文学榜”邀请深圳市文联副主席王国猛、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于爱成,在深圳市福田梅林中学与学生近距离面对面交流。现场,王国猛与学生分享了他对“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的赏析。
“一千多年前,才华横溢的王勃在洪都(现江西南昌)写下了《滕王阁序》。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滕王阁序》依旧是文人雅士引经据典的不二之选。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堪称千古绝唱。”王国猛在开场白中,如是表达自己对这篇经典古文的推崇。
王国猛说,选择分享对《滕王阁序》的赏析,是因为这篇作品对高中生的读书、写作有所帮助。他认为,写出一篇好文章需要丰富的思考,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可以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宇宙进行思考,得出深刻的结论。
在互动环节,一名男生提问:“刚刚听您讲王勃27岁英年早逝,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唐代诗人李贺。李贺也是27岁英年早逝,希望您给我们顺带讲讲李贺。”
这名同学“专业”的提问让王国猛很是惊喜。王国猛说:“与王勃一样,李贺非常有天赋,也非常勤奋。有一个成语‘呕心沥血’,就是讲他每天骑着小毛驴在外面游逛,晚上整理资料写作到深夜,不管风吹日晒、冰霜雨雪,每日如此,从不间断。因李贺身体不好,所以李贺的母亲说他是把整颗心吐出来才罢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王群)
- 白岩松:让更多的人走进文学[2021-11-25]
- 梁晓声、刘亮程、白岩松三人对谈:深耕“花地”“福田”,分享文学的暖意和诗性[2021-11-25]
- 骁骑校:灵感来源于走过的路、经过的事、爱过的人[2021-11-24]
- “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在深圳举行[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