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念《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
来源:文艺报 | 张梦阳 陈漱渝 铃木将久  2021年12月03日08:01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文艺报推出“纪念《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版面,邀请张梦阳、陈漱渝、铃木将久三位鲁迅研究专家重温《阿Q正传》,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

——编者按

 

张梦阳:《阿Q正传》的意义

12月4日,就是《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发表整整一百年了,关于《阿Q正传》的阅读与论争也进行了一百年。《阿Q正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小说?阿Q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必须认真回答的。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读懂《阿Q正传》,也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将鲁迅的宝贵思想化入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这才是对鲁迅的最好纪念。

作家毕飞宇有这样一个说法:“我们都知道,阿Q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性格特征,或者说特异功能,那就是‘精神胜利法’。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所作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老实说,鲁迅的伟大是他完成了‘精神胜利法’的命名。”

其实,老一辈鲁迅研究家、代表中国共产党与晚年鲁迅联系的冯雪峰,早在1951年11月1日,《人民文学》第4卷第6期上,就发表了一篇与毕飞宇观点相通的论文——《论〈阿Q正传〉》。【详细】

陈漱渝:重温周恩来的一段题词——《阿Q正传》门外谈

弹指一挥间,《阿Q正传》发表至今整整一百年了。当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手书了一副挽联,其中有“旷代文章数阿Q”之句。这是对鲁迅这篇中篇小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这篇经典作品的准确评价。然而阐释这一作品博大精深的内涵又相当于数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有说不完的话题。囿于篇幅,笔者仅从周恩来同志的一段题词谈起。

1938年初,全面抗战刚刚爆发。中国旅行剧团曾在武汉公演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由姜明饰演阿Q。同年5月31日,在武汉主持抗日工作的周恩来同志为姜明题词:“坚持长期抗战,求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以打倒中国的阿Q精神”。同年6月至10月,壮烈的武汉保卫战打响。日军有生力量大大消耗,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周恩来在题词中概括的“中国的阿Q精神”,无疑是指在侵略者面前所表现的“奴隶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需要高扬的是鲁迅身上体现的那种反奴隶性的硬骨头精神,而这正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详细】

铃木将久:1950年代日本的鲁迅研究

1950年代日本鲁迅研究达到了一次高峰。1945年日本战败,50年代日本的思想课题是如何反省过去的错误和构想未来。日本思想家重新检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现代化的整个过程,甚至质疑“现代性”。另一方面,反省对亚洲各国的无知和歧视,决心要认识亚洲的历史和现实,纠正偏见消除歧视。在这个思想过程中,国外的思想资源有借鉴意义。二战前后欧洲的思想对反省日本现代化过程意义很大,但同时,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代亚洲各国陆续获得独立,日本思想界开始正面了解亚洲的思想。1940年代之前,日本思想诚然学习中国古典思想,但几乎没有重视同时代中国的思想状况。50年代日本第一次真正研究现代中国。在这个情况下,鲁迅成为受人瞩目的研究对象。

50年代领导日本鲁迅研究的无疑是竹内好。竹内好1934年早已建立“中国文学研究会”,致力接近和研究同时代中国文学,中日战争末期的1944年还出版了代表作《鲁迅》,以他自己战争末期的精神压抑解读鲁迅的文学世界。写完《鲁迅》后,他被征兵去中国大陆。战败后,竹内好重新阅读鲁迅,从鲁迅思想中发现值得关注的观点,同时把这些观点应用于别的对象,写了一系列的评论。【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