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文学与青年作家的使命担当 ——2021鲁院论坛暨第二届培根工程入选作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胡嘉  2022年01月03日17:44

2021年12月30日,由鲁迅文学院主办的“新时代文学与青年作家的使命担当——2021鲁院论坛暨第二届培根工程入选作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出席会议并讲话。张江、白烨、贺绍俊、康伟、孔令燕、陈东捷、刘颋、傅逸尘、岳雯、张晓琴等出席会议;梁鸿鹰、何向阳、彭学明、徐坤、程绍武、张莉等以视频等方式参与了研讨活动。会议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持。

吴义勤在讲话中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全国文学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火热气氛中,鲁迅文学院举办以“新时代文学与青年作家的使命担当”为主题的研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深刻阐述了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为新时代文学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给予亲切关怀、提出殷切希望。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够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新时代对文学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在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打造文学新力量,就要大力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青年作家提供茁壮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要推动文学界焕发新气象、取得新成就,做到真心爱才、精心育才,就要加强对青年作家的思想引领,帮助他们拓展文学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写作水平,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精品,逐步成长为祖国文学事业的中坚力量。

吴义勤指出,近年来,鲁迅文学院始终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为新时代文学培育优秀文学新人、扶植文学力量,聚焦文学前沿话题,关注优秀文学作品。“培根工程”青年作家培养计划是鲁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大新时代青年作家培养力度,加强青年作家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延伸工作手臂、创新培训方式、扶持培养文学新人的有力实践。自去年启动以来,鲁院持续关注入选的青年作家的创作动态,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今后也会继续对创作成绩突出的青年作家学员重点追踪关注,助力拔节提高,有针对性地为入选学员开办研讨会、改稿会,做好优秀作品发表、丛书出版工作,争取培养出具有鲁院特色的青年作家群体。

活动上半场,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文学与青年作家使命担当”这一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张江首先从阐释学角度提出“作家的担当”是必须有高度的,作者的自觉与不自觉,将体现出个人与时代的远近;而想要成为有一定深度的作家,必须自觉确认自我和时代担当的意义。青年写作不可能脱离“大时代”。

白烨认为我们的文学正处在一个代际衔接更为明显的过程中,我们的文学现状和文学发展、时代发展的需要比,特别是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比,仍有距离。书写时代新诗史任务,好的长篇小说仍凤毛麟角——这个任务很重,需要青年作家接上来;如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转化过程中,新的乡村书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讲到向国外讲好中国故事,怎样把中国故事讲好,给外国人呈现立体化的中国,让他们更懂中国,这也是青年作家的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青年作家目前来看任务艰巨,面对这样的情况真要有大的认识和大的担当。现在青年文艺工作者技术好,今后可能有很多机制来扶持、来发现、来培养,比如鲁院的“培根工程”,青年作家应抓住这些机会,增强自己的学习、修养和历练。

贺绍俊认为新时代文学就要倡导文学生活,新时代文学在我们进入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出,表明我们不仅追求物质享受还要追求精神享受,我们的精神生活要丰富,其中重要一点是我们要有文学生活。而一代青年文学的使命担当,是真正要让文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学写作中来,让更多人从文学写作中得到精神的滋养。文学更多体现在精神内涵上、精神价值上,写作的时候其实也在陶冶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所以文学生活就是要为自己搭建一座精神寺庙,让每个人都能在这样一座精神寺庙中,灵魂更加纯粹、精神更加高雅,让生活更有质量——这应该是青年一代的一种使命担当。

康伟从27岁发表《天狗》《凤凰涅槃》、29岁发表《女神》的郭沫若谈起,认为他以风雨雷电般天才式的艺术创造力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而今中国正经历着惊天动地史诗般的新时代,文学文艺当然需要丰富多样、立体多元的生机勃发状态,青年作家依然可以从体察人物处境与心情的角度出发,落实到阐释好时代精神上来。

刘颋以诸多知名作家发表重要作品的年龄谈起,如铁凝32岁发表《玫瑰门》,莫言30岁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张炜30岁发表《古船》等,她认为不是说年轻才是青年作家,也不是说年轻就有无限的可能或者有无穷无尽的试错成本和资本,这些都非必然联系和必然肯定的答案,青年性的建构应该是富有当代性和时代精神的人,青年写作要有能力从同质化的内容中写出异质,从对抗中达到更大的境界——和解,从而建立起更生态的文学观。

傅逸尘提出,中国近代百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被动、接纳、适应的姿态,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一直在吸收、汲取、模仿、借鉴;现在进入到新时代,随着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能够提出理论命题,并给世界提供一条新的方法,使之能够按照一种新路径去重新运转,这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时代变化。由此联想到新时代文学,此前我们总的文学表达是塑造农业中国的形象,一直都是内向化的、内敛的;现在随着中国逐渐完成了工业化,我们需要对世界输出我们新的文学思想、文化形象、文化话语,这个背后的逻辑就是工业化的中国,我们中国文学不仅仅要向西方文学经典靠拢,我们也要去重新争夺这个话语权,要向世界讲述我们希望“他”看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我们成为那样的讲述中国故事,这是巨大的变化。青年作家文学目光应放得更远一些,要有宏阔的文学抱负。

岳雯认为,十几年前郭敬明以《小时代》横空出世的时候媒体非常捧场,当时总结“我们现在时代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小时代,是一个没有大事发生的小时代”。隔了这么些年后大家可以看到用小时代作结是不准确的,我们经历了大时代。福楼拜《一颗纯朴的心》中对女仆的生活细节都反映出向历史和时代的敞开状态;还有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是具有大历史风范、让我看到历史之于个人身上的扰动和显现和超脱一史一地的作品。

张晓琴结合自己暑期去甘肃庆阳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情况,谈到马自刚、刘兰芳等非遗传人真实的生活“没有那么悲催”,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才是真正所谓新的时代人物形象和新的中国故事,东西方需要互相听到彼此的声音。她推荐梁鸿的《四象》,有很多关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验不经意流露,但又不是纯粹传统,而是全新的具有很强的现代性,贴合春夏秋冬自然之道,从中感受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声音。

活动下半场,对第二届“培根工程”入选作家作品进行研讨。首先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介绍了“培根工程”举办设想及实施情况:2020年12月,在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充分酝酿,鲁迅文学院成功启动“培根工程”青年作家培养计划。首批入选的四位学员王苏辛、周芳、黄立康、智化加措,一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创作成绩。随后,徐可宣布第二届“培根工程”入选作家名单,分别是:孙睿、吕铮、王昆、马亿,并为他们颁发入选证书。孔令燕、陈东捷、彭学明、徐坤、程绍武、梁鸿鹰和张莉等诸位专家,分别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点评了四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提出恳切的评论和建议,认为无论是公安题材、非虚构写作或是小说创作,都不能离开中国现实的大地,要讲更具有中国气派的叙事;要下功夫增加阅读,提升思想境界;聚焦社会现实生活,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四位入选作家以现场和线上方式全程参会。他们表示,很荣幸入选鲁院的“培根工程”,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代会上殷切希望的一样,写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描绘新时代中国新气象,他们都将努力写作,拼命写作,拿出更多精品力作不负鲁院、不负祖国、不负这个伟大时代。

徐可在总结发言中说,四个小时的扎实讨论,有近二十位专家的精彩点评和发言,大家都讲到了相同的关键点,那就是青年作家必须找准历史方位,把握时代坐标;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彰显人民理想;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铸牢精神根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出文学精品;必须坚守艺术理想,引领社会风尚。鲁院将继续做好青年作家培训工作,守正创新,关注学员发展、助力创作精品,书写好这个伟大的时代。

鲁迅文学院教研部、培训部全体人员,鲁40期高研班全体学员参加会议。第一届“培根工程”入选作家以连线方式参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