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邵纯生:诗歌需要丰沛而真诚的情感
来源:《诗探索》 | 邵纯生  2022年02月18日07:53
关键词:诗歌 邵纯生

原标题:专访诗人邵纯生

邵纯生,山东高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高粱诗歌奖总策划。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中国诗歌》《作家》《扬子江》《诗歌月刊》《山东文学》等文学刊物,多次入选中国年度诗歌选本。著有诗集《秋天的说词》等三部,合集二部。

1、你是从哪一年开始诗歌写作的?最早激发你写诗的灵感是什么?

是1984年,那一年我20岁。那时候,父母都在国营单位上班,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基本上以厂为家。那一年的中秋节,父母在工厂加班,本来是一家人团圆赏月的夜晚,家里却冷冷清清,就我孤身一人。我在月光下写了一首关于孤独的小诗,后来很快发表在《潍坊日报》上。时隔三十八年,我还能记住最后一句:中秋节,一个人的月饼,不甜。这是我的诗歌第一次变成铅字,尽管是发表在一个地级市的日报副刊上,但它的动力不可小觑。随后又有小诗在《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就这样走上了一条业余写诗之路。那时候写诗的灵感就来自我所从事的共青团工作,那时候多年轻呀,看什么、干什么都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激情和冲动催着你用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现在看,那时写下的诗大多数都不能称之为诗了,所以也就没有留下来,只剩下一股写诗的劲头。

2、请选择2—3位对你的诗歌创作最有影响的古今中外诗人或艺术家。

与大多数中国的中小学生一样,最早接触到的古代诗人基本上就是李白和杜甫。一个仙风道骨,闲云野鹤,一个灰头土脸,满怀悲苦。唐代出诗人,不知道编者为什么就选了他俩的那么多诗进入中小学课本。其实回头看看,所选的二位的诗并不见得适合小孩子阅读,并不明白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的深意,但我们照样背得滚瓜烂熟,在幼小的心灵撒播下诗歌的种子。

后来长大了,接触到外国诗人的诗,尤其是里尔克和博尔赫斯等人的诗,中国古诗就很少读了,这样的一些富于个性和独创性的诗人很容易就把你俘虏了,沉浸在那些惊风雨泣鬼神的诗句中不能自拔。

在当代,有一位对我影响至深的文学家就是莫言老师。莫言老师是高密人,在1985年他30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轰动文坛的小说《红高粱》。我想,我们喝着同样的水,吃着同样的饭,走着同样的路,他写出的小说轰动了中国,我是不是也可以写一个东西轰动一下高密?后来我写了一个小说,趁他回来探亲拿给他看,他因故提前结束假期回北京了,给我留下一封信,大意是,语言还不错,只是跳跃性太强,不太适合小说,要写,不妨试试写诗。就这样我又迅速掉头回到了写诗的路上。莫言老师并没手把手地教我写作,他在我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3、你写诗一挥而就,还是反复修改,还是有其他写作方式?

初稿基本上是在手机上完成的,写完就转到电脑上存起来。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挥而就,放一些日子,再拿出来慢慢修改。有的小改,有的大改,反复改好几遍,再不行的就扔了。当然也有绊绊磕磕的时候,甚至一首诗写到半截突然写不下去了,就这么躺在手机里,说不定什么时候突然灵感拍门,找到下半身,完成了一首整诗。或者搬到另一首诗里,做了其中的一节。我想诗就是在一挥而就和反复修改之间完成的。

4、你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你诗歌写作的关系?

我认为生活、职业与诗歌写作应该是三个独立的个体,我不想把它们混为一谈。这里说到的生活我更多的理解为生存。生存是一切的基础。人人都想有一个好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而职业又是生存的重要保障。相对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是生存的必要基础。赤贫的诗人依然坚持不懈地写诗固然值得尊敬,但不提倡效仿,生活还是尽量温暖舒适一点好。我个人觉得,当写诗与生存和职业发生激烈矛盾冲突的时候,不妨先把诗放一放。从2004年到2011年,8年时间我几乎一首诗没写,也没感到自己有多大的损失,诗坛也没缺少了什么。人在一生中,拿出这么一段时间,脚踏实地地做事,干好职业,养家糊口,抚养孩子,闲时读书,积攒能量,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莫言老师在给我的信中末尾还有一句:你生活的不错了,其实也可以什么都不写。

5、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诗歌写作要素。

丰沛而真诚的情感,无论对己对人对万物,皆不可或缺;属于诗而非别的属性的语言,譬如口水,小品或段子;表达的准确性,包括字、词、意象的选择和生活经验、思想经验的运用,也就是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

6、请提供你自写作以来的10首代表作题目,并注明写作年代。

并非什么代表作,只是一些自我感觉还好又被人提及过的几首诗。给母亲擦背(1998);草木之心(2015);背运的牌扣在底下(2015);一盏灯(2016);最后时刻(2017);抿嘴一笑(2018);旧相片(2019);疼风书(2019);复述(2020);月光如篱(20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