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 春景熙熙 行行重行行
行道烧香 佛教源流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读书引”。《行香子》历代作品约有300首,两宋词人多《行香子》佳作。《钦定词谱》以晁补之《行香子·夏日即事》为正体,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词曰:
前岁栽桃,今岁成蹊。更黄鹂、久住相知。微行清露,细履斜晖。对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
何妨到老,常闲常醉,任功名、生事俱非。衰颜难强,拙语多迟。但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
全词清新自然,颇多隐逸之思。“行香子”词调均由三、四字构成的短句组成,格律整饬,音节流美,活泼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溪流淙淙,又如松风阵阵。
关于“行香子”调名的来源,当与佛教有关。此调当为佛曲,“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意即以小曲的形式歌咏拜佛仪式中的绕行上香。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云:“‘行香’即释教之谓‘行道烧香’也。行道者,主斋之人亲自周行道场之中;烧香者,熟之于炉也。”从南北朝开始,朝廷即举办“行香”法会。《南史·王弘传》载曰:“何尚之致仕,复膺朝命,于宅设八关斋,大集朝士,自行香。”唐代也有“行香”的习俗,张籍诗云:“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白居易也作有《行香子·清凉山文殊赞》,词中有“愿当来世,生净土,法王家”等句。
民间亦有“行香”习俗,杭州西湖边仍有“上香古道”,古代香客乘船在茅家埠上岸,然后沿上香古道去往天竺灵隐诸寺祈福。
淡泊明志 空无之思
《行香子》一词因其佛教源流,多表达词人厌倦官场、淡泊名利、抛弃功名利禄之心。如晁补之词“何妨到老,常闲常醉,任功名、生事俱非”(《行香子·夏日即事》),辛弃疾词“而今老矣,识破关机。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行香子·归去来兮》)。词人愿常闲常醉,不问功名,浮名浮利,皆忘于心,这正是对白居易《行香子》词中“不求富贵,不恋荣华”的历史回响。此类作品以苏轼《行香子·述怀》为代表,词云: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上阕即景抒情,清夜月明人静,仿佛远离尘嚣,词人把酒对月,生发感慨。名利皆为虚幻,虚苦劳神。末句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感叹人生短暂,须臾即逝。“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白居易《对酒》诗中亦云“石火光中寄此身”。“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李群玉《自遣》诗中亦云“浮生暂寄梦中身”。作者感叹人生短促,如快马驰过隙缝,如一闪即灭的火花,如梦中的短暂经历,充满了虚无和感慨。
下阕词人尝试寻找摆脱苦闷和自我解脱的方法,既然知音难觅,不被知遇,且不如忘记烦恼,去追求现实乐趣,“陶陶”即无忧无虑,单纯快乐之意。若有机会,则做归隐之思。苏轼曾有诗云“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官场沉浮,心形俱悴,词人希望可以远离官场,摆脱世俗纷扰,归隐田园,做个闲人,有闲情雅致,可弹琴、饮酒、赏云,溪水潺潺,琴声悠悠,清雅而富有诗意。
全词虽有虚无出世之思,却并未止于消沉意绪,词人虽然慨叹人生苦短、知音难觅、壮志难酬,但更懂得珍惜感受当下的美好,追求自在旷达、无拘无束的理想世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矛盾。而善于在这困扰与纷争中创造出豁达乐观境界的,才是真正的苏轼。
宁静致远 林泉之趣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行香子》词既有淡泊名利之作,多发归隐之思,亦有山水风光之作,多显林泉之趣。词人多通过对清新山野风光的描摹,来表达自己的愉悦情思。如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上片先写村庄,绿树环绕,水满池塘,阳光明媚,春风浩荡。词人徜徉在田园中,见百花争艳,竞相开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下片写纵目远望,隐约可见围墙茅屋,酒旗飘扬,小桥流水,动静相生,风光如画。结尾写莺啼,燕舞,蝶忙,一派大好春光。全词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浅近,清新流丽,明快自然,描绘出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
宋代词人赵师侠所作《行香子·春日迟迟》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云:
春日迟迟,春景熙熙。渐郊原、芳草萋萋。夭桃灼灼,杨柳依依。见燕喃喃,蜂簇簇,蝶飞飞。
闲庭寂寂,曲沼漪漪。更秋千、红索垂垂。游人队队,乐意嬉嬉。尽醉醺醺,歌缓缓,语低低。
在纯粹的田园风光之外,《行香子》的山水之作中更多表现为词人的林泉之志,从而委婉表达归隐之意。如晁补之词“对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行香子·夏日即事》),辛弃疾词“由来至乐,总属闲人。且饮瓢泉,弄秋水,看停云”(《博山戏呈赵昌甫韩仲止》)。此类代表作为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二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他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乘舟游富春江,过七里濑时作此词。上阕写江水清澈宁静,汀州生机盎然,溪水流转灵动。末句以一“过”字领起,“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意境清寒凄美,然节奏轻快,画面飞动,如舟行江中,意态飞驰。上阕写水,下阕写山,两岸连山,重重叠叠如画景,曲曲折折如屏风。接着词人用东汉严子陵隐居富春江的典故抒发感慨,君臣、功名皆已成为往事,浮生若梦,唯有自然永恒。故末句云“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全词语言清丽又韵味深远,人生之慨,历史之思,都融化在这清新流转、如诗如画的江南山水之中。
离愁别恨 婉转情思
在淡泊名利、归隐林泉题旨之外,《行香子》词牌亦多离愁别恨之作。因其特殊的格律和音韵流转的特征,词人多以时间和地点的转换入词,通过递进,层层铺叙,从而使情感更为浓烈。如蒋捷《行香子·舟宿兰湾》: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此词写漂泊途中的羁旅之思。上阕写旅途艰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暗示春夏季节变化,流光抛人;“昨宵谷水,今夜兰皋”,通过时间和地点的转换写“蓬飘”之况,辗转流离;“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通过天气变化写旅途的阴晴不定,更添困顿艰辛。下阕写旅途乡思,结句连用三个水上地名,再次通过地点的转换呼应上阕的“客尚蓬飘”,既写词人的辗转漂泊,更写词人的归心似箭。
以时空转换入词从而更好地抒情在《行香子》词牌上下阕的末句中体现更为明显。末句均由一领字领起,后接三个连续而又整饬的三字短句,一气贯注又气韵流转。时间转换往往和具体意象联系起来,通过意象写时序变迁,如“看梅花过,梨花谢,柳花新”(朱敦儒)。空间转换亦是如此,如“渐蓼花明,菱花冷,藕花凉”(王诜),“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李清照)。也有纯写地点的空间转换,如“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苏轼),“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苏轼),“但楼前望,心中想,梦中寻”(朱敦儒)。
时空转换和意象的结合,使词句意脉更加连续,情感逐渐浓厚。也有词人直接通过相类情感词的重复和叠加来写愁绪,如“有许多娇,许多韵,许多情”(洪瑹),“相为人愁,为人瘦,为人颦”(洪瑹),“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张先),“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苏轼),“恨相逢,恨分散,恨情钟”(赵长卿)。
行行重行行,一曲《行香子》,写不完的曲中故事,道不尽的千古情思。
- 烟云模糊中,大运河浸染了《红楼梦》[2022-03-01]
- 为白居易作传,赵瑜写出唐代文人精神[2022-02-28]
- 如何吟一首好的咏雪诗?[2022-02-25]
- 《西游记》中的诗词[2022-02-25]
- 侧近政治与精神阉寺[2022-02-25]
- 寒山:触目皆在的痕迹[2022-02-24]
- 清代诗歌选本中的选家诗话[2022-02-24]
- 汴京气象:宋代文学中东京的声音景观与身份认同[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