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栋梁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新时代的“创业史”
宁夏西海固,因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地区。此地曾“苦瘠甲于天下”, 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世界上二十二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1982年12月,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扶贫工程,开了中国区域性整体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河。1996年,中央做出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同志带队到宁夏考察,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其后又三次踏上这片土地。二十多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西海固地区与全国各地同步迈入了小康社会。
《西海固笔记》是作家季栋梁的长篇报告文学,于2022年2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掌阅科技联合出品。本书以贴近现实的创作手法,见证了宁夏西海固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进程,记录了大量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时代新人,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的时代精神的光芒,敏锐地捕捉和表现了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新因素新气象,写出了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
《西海固笔记》书影
4月22日,“季栋梁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北京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王野霏,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一级调研员张瑞江,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委员、董事、总编辑李清霞,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凌云,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马艳霞出席会议。孟繁华、贺绍俊、胡平、白烨、陈福民、梁鸿鹰、刘琼、李林荣、张莉、李云雷、饶翔、徐刚、岳雯、丛治辰等十余位文学评论家深入探讨《西海固笔记》的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研讨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主持。
邱华栋致辞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强力推动的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在这样一个宏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作家没有缺席,他们将脱贫攻坚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投射到一个个的鲜活的个体,关怀他们所呈现的生命的丰富性。在书写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中,季栋梁紧紧把握扶贫这个重要题材,以优美的笔触、扎实的结构,呈现给读者一个文学性的、典型性的书写脱贫攻坚的优秀文本,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王野霏在致辞中指出,这部作品是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脱贫攻坚工程是世纪工程,其胜利为全世界人民摆脱贫困指出了光明路线。《西海固笔记》全景式、多方位抒写这片土地两千年来的沧桑巨变,以及巨变背后的时代缩影和精神嬗变,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变迁,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令人信服地反映了西海固地区的巨大变化,写出了新时代的重大主题。
康伟在致辞中说,《西海固笔记》经由作者数易其稿,多番打磨后才得以成书,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为写作“下的苦”。季栋梁扎根于深厚的西海固大地,深入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捕捉最细微的社会细胞,在他的书写中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人民服务为使命,敢教日月换新天,带领群众把西海固这个“苦甲天下”“中国最贫穷的地区”摘掉穷帽子的使命和担当。他认为季栋梁用这样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回答了时代的呼唤,践行了作家的使命。
“新时代文学的新收获”
研讨会现场
何向阳认为,这部作品是送给时代、送给作者家乡、也是送给读者的礼物。季栋梁以一种沉下去的姿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作关于家乡的报告文学。他总结彭阳经验、蔡川模式、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经验,描绘治沙、养殖、水窖等日常生活的细节,观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历程,这种姿态让何向阳非常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何向阳认为这部作品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的及时有力的艺术呼应,是一个作家对时代的致敬,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学的新收获。
张凌云希望能够发挥掌阅平台的优势,把这部作品推广给更多人,尤其希望能够在更年轻的群体里产生共鸣。此次,十月文艺、掌阅科技借助彼此在传统出版与数字阅读方面的品牌优势展开合作,也是一次文学出版与数字阅读融合创新的实验典范。
白烨认为《西海固笔记》是报告文学和散文的合集,内容丰富厚重。它写到了西海固的历史沿革、人口构成、行政区划、人文地理、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白烨评价,《西海固笔记》是作家在场的写作,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感,是一个有“我”的写作,作为西海固人,季栋梁写出了西海固人民坚韧不屈和苦中作乐的生活精神,西海固作为贫困地区如何脱困的典型,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意义重大的。
孟繁华表示,《西海固笔记》有一种历史感,季栋梁是西海固人,个人记忆的真实性、生动性是这个作品的一大特点,季栋梁对西海固历史的描述,特别是自然状况的描述,能让读者对这片土地有更深的了解。作品书写了西海固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包括移民、修梯田、种药材、植树,以及与发达地区的对接扶持,最后实现遍地产业,广厦万千。这既有国家战略的布局、经济发达省份的支援,更有西海固人艰苦卓绝的奋斗。
西海固贫困已久,苦难也磨砺了西海固人的性格。贺绍俊认为,季栋梁写的正是西海固人的尊严,是西海固精神。如今西海固终于从贫困中走了出来,《西海固笔记》详细而真实地记录了这个过程,也写出了西海固人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坚韧、乐观。贺绍俊在评价《西海固笔记》的文学性时说,“季栋梁对西海固的民间语言有深厚的感情并且善用这种语言,他一路采访西海固的脱贫工作,一路采摘语言的野果子,再把这些野果泼撒在这本书的叙述中,让这本书充满了文学的野味,又甜又酸又爽。”
胡平认为,《西海固笔记》凝结了季栋梁在题材上积累的深厚情感。他从2018年开始重走西海固,往返了三四十趟,慢慢走,细细看,理解人间的沧桑巨变。《西海固笔记》的文体风格特别像长篇散记,保持了现场性,有着直观和自然的叙述,在文体上写出了特点。
季栋梁对西海固的历史作了细致周到的介绍,同时也看到了西海固现实的贫困来源、治理之难,陈福民认为《西海固笔记》不仅是一本主题出版物,也不仅是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作品,这是一部兼顾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的充满文学性的作品,给未来的写作者带来了良好的启示。
“表现出了我们国家脱贫减贫的历史纵深感”
“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创作都没有离开这片土地。”梁鸿鹰认为《西海固笔记》表现出了我国脱贫减贫的历史纵深感,地域覆盖面广阔,提供了众多关于西海固的人文、地理、风俗的信息。同时,梁鸿鹰指出,季栋梁写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创造的新的历史力量,他笔下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这部作品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包括作家如何走进生活,如何将有温度的生活化为有温度的文字等。
李林荣读完《西海固笔记》之后突出的感受是,这部作品对于脱贫攻坚的展现是非常典型的、具有各个侧面创新意味的。《西海固笔记》是从决胜脱贫攻坚题材领域涌现的一部力作,它聚焦的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攻坚进程本身在中国伟大的脱贫减贫事业中就是一个突出的先行部分和典范项目,从九十年代中期‘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程启动,这项工作始终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部署、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其二十余年的进程和巨大成就涉及三农,更扩展到和包括了生态、社会和人居文明的全局。李林荣认为《西海固笔记》把握住了这一特点,形成了动态立体的全景纪实和文学表现风貌。
张莉认为,《西海固笔记》首先是走进人群之中的写作,同时又具备总体性的视野。季栋梁的写作得益于他的本地人视角,这种本地人视角、细节讲述和对时间纵深感的把握,令他的作品深具说服力,它刷新了我们对西海固文学风景、历史风景和现实风景的认识。除了作家的本地人视角之外,张莉认为更重要的是季栋梁对文学的理解和写作,他从细微的视角切入到一个宏大的主题,记录下了西海固今昔之变的点点滴滴。
李云雷认为,《西海固笔记》不仅反映了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历程,而且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西海固笔记》所描写的正是这个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季栋梁既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体验者,同时也是一个记者,多重的身份使他对观察和体验西海固的变化有特别独特的优势,李云雷认为他的文体更接近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多种文体的融合。
“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一定有着不同的质感”
刘琼感受到了季栋梁的语言里的诗人气质,她认为作者把民间语言和诗人高度凝练的技法结合在了一起,不仅有大量知识性叙述,还有细密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人,刘琼说“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一定有着跟别的土地上的人不同的质感。”
传统的西海固文学写作偏向苦难叙述,因此要写一个欢愉的、欣喜的变化,在饶翔看来是一个有难度的挑战,而季栋梁因为看到自己曾经历的贫困苦难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自内心地要写这本书,他是在为这个时代做笔记和记录。
徐刚觉得《西海固笔记》的写作严谨而规整,每章处理一个主题,思路清晰,书中涉及多个主题如交通、教育、金融等,读者会发现,脱贫攻坚工程其实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调动方方面面,在这背后有强大的国家意志,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这个严谨的基础上,季栋梁在写作中引入了小说的写作方式,使得报告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徐刚认为这是《西海固笔记》在写法上给我们的启示。
岳雯提到,这本书以社会学为方法,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乡村从千百年贫困的泥沼中挣扎出来,焕发出新的光彩的过程,它向我们示范了今天文学如何出圈、如何突破边缘化的地位。它引入了这样一条道路,即从社会科学、历史学等各种学科当中吸取方法,摆脱固有的一些路径,来创造出既具有思想之力、又具有感性之美的道路。《西海固笔记》打开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生产过程的一个复杂肌理,为西海固留下了声音。
丛治辰感受到了季栋梁对西海固的深情,在书中季栋梁写到,这是他献给故乡的一份礼物,是饱含深情的写作。有深情才能写出细节,文学的时刻在细节部分迸发出来。当然文学性不仅体现在细小,也体现在广阔,丛治辰说,作品写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方面面,展示出了一个完整的、波澜壮阔的图景,使得整个脱贫攻坚工程的最终胜利显得格外激动人心。
研讨会的最后,《西海固笔记》作者季栋梁非常感慨,他在西海固生活了三十多年,深知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的迷茫与痛苦,也深知他们的奋斗与追求、梦想与希望。西海固到处都是有故事的人,当地群众、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者、支教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部扶贫史,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他写下西海固的人和事,而在西海固脱贫攻坚过程中,传颂这些故事的西海固文学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发觉、记录、传承着西海固精神,为伟大的新时代中国故事增添了亮丽的光彩。
与会人员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 《齐心奔小康:发生在燕赵大地上的小康故事》出版[2022-04-21]
- 《在群山之间》:真实的力量[2022-04-18]
- 有一种文学,叫西海固[2022-04-15]
- 《昭通:磅礴之路》:向着乡村振兴迈进[2022-04-12]
- 报告文学的文体焦虑[2022-04-12]
- 高鸿长篇报告文学《时代答卷:紫阳蝶变纪事》出版[2022-04-12]
- 季栋梁:《西海固笔记》付出我最大的耐心与敬意[2022-04-11]
- 把握历史主动, 与时代和人民同行[202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