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殊《红星杨》:红星在历史深处闪耀
蒋殊的长篇小说《红星杨》(长江文艺出版社),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锤炼红色精神的 作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乡村少年杨留贝和他的伙伴们保卫红星杨,并在烽火年代里成长的鲜活故事。小说见证了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独立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斗争精神。
2000年10月,我到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村参观了红星杨。红星杨高大挺拔,直刺蓝天,似乎倾诉着自己见证的光辉岁月。当时,同行者捡起一根被秋风吹落的树枝,对我说:“任意掰断一段枝节,里面都藏着一颗五角星。”说着折断一节。我一看,树干的内芯果然有一颗清晰的五角星图案。好奇之下,我又捡了几根树枝折断,截面处均有一颗五角星,在阳光映照下闪烁着光芒。
2020年9月12日,在山西省沁源县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召开作家蒋殊的新书《沁源1942》首发仪式,也正是这次机缘,她正式遇见了“红星杨”。“咯嘣”一声响,断开的枝条截面呈现出两枚清晰的五角星。蒋殊惊讶不已:“那工整规范的形状分明是一刀刀镌刻出来的!”从那一刻起,“少年杨留贝”的一系列疑问便在蒋殊的心里扎下了根。
随着蒋殊的思考和想象不断更新,杨留贝的人物轮廓和有关“红星杨”的历史、形象也渐渐清晰起来。那是1940年3月,朱德总司令带着延安的革命火种来到太行山麓,在一个叫王家峪的山村,手持铁锹把一棵小白杨栽种在村头哨卡。此后,每打完一场胜仗,他都来这里给小树浇水,与它亲切叙语。小树一天天长大,目睹了太行山烽火硝烟的历史,见证了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壮举。
《红星杨》全书16章都有醒目的标题和引言,作者用轻松的文字将稍显沉重的主题娓娓道来,充满拟人、幽默与想象的表现手法让厚重的主题拥有了同样轻盈的质感。这是自然与童趣的诗意生成,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成长的快乐和自然纯朴的本真色彩。
小说语言通俗、简短、灵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口头语与书面语相互转化,简明、形象、生动。作者将红星杨的神奇以及主人公们的机智勇敢融入细致入微的生活经验,用真诚朴实的情感将生长在土地里的红星杨移植到永恒持久的文字之中,既是小说,又是散文,读来轻松自然,让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主人公杨留贝的家在杨林村,院里有一棵又大又粗的小叶杨树,爷爷称:“它就是村里的杨将军!”1941年秋天,随着一场大风掠过,日本鬼子来了,学校停课,百姓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一天,10岁的杨留贝和几个小伙伴帮喜鹊搭窝,无意中发现了杨树枝中的五角星,他们便开始了寻找“红星杨”的行动,并将五角星蘸上红墨水,悄悄印满村庄。
日军扫荡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残酷,鲜血把河水都染红了……这时,两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余晖和“老王”来到了村里,他们身上珍藏的那顶带有红五星的红军帽让村民们肃然起敬,而村中那一颗颗红墨水印出的红五星也让两位八路军战士对杨林村刮目相看。
这与众不同的“红五星”最终引来了疯狂的日军。当日军在他们面前挥舞起寒光闪闪的刺刀时,村民们没有胆怯,他们保护了受伤的八路军,更保卫了心中的信仰。
最后,“杨将军”中的红五星被日军发现,他们用钢锯只锯到一寸深,锯条便断裂。换一条钢锯再锯,又断。日本兵举刀朝树干斜砍下去,刀断裂。在这里,“杨将军”寓意深远——中国人民已经铸成了铜墙铁壁,有来犯者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作者通过天真无邪的儿童视角,讴歌、赞美了全民抗日的壮烈历史。《红星杨》不仅展现了火热生动的乡村生活,更融入了抗日军民炽热坚定的革命情怀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热情。书中描写的杨留贝一家三代人,接力传递的是捍卫和平的战斗精神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红星杨”——多么神圣的象征!它的骨髓里灌注了“老八路”的精神,如同八路军驱歼日寇、誓与太行共存亡的坚定决心,并深深地镌刻在革命老区岁月的丰碑上。作者用隽永的文字将《红星杨》奉献出来,旨在追随先辈足迹,寻根觅魂,为我们留下对历史、对未来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