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性和先进性结合起来 ——写在《讲话》发表八十周年之际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讲了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讲话》称之为“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另一个是“中国是向前的,不是向后的,领导中国前进的是革命的根据地,不是任何落后倒退的地方”,《讲话》称之为“首先要认识”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说第一个根本问题是强调人民性的话,那么第二个根本问题强调的则是先进性。从本质上看,这两个根本问题是互为规定的,即人民性必然体现先进性,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人民性;而先进性也必然体现人民性,否则先进性就会失去动力和根基。《讲话》倡导文艺家要做到“代表群众”和“教育群众”相结合、“做学生”和“做先生”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相结合,实际都是主张人民性和先进性的结合。《讲话》中人民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思想,对于当下文艺创作仍具有重要启示。
人民无疑有着丰富的特质,文艺创作在表现其丰富性的同时,更要把新时代人民群众鲜明的先进性特质树立起来。这种先进性特质体现为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较强的主动性、生产性和利他性,我们常说人民群众具有奋斗精神、革命精神,实际上就是指这三个方面。《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这里“新的群众”就是指当时延安等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是先进性特质占优势的人民群众。如今有的文艺作品,热衷于平庸化、逆反式写作,消解英雄和崇高,把群众写成被动性的、消费性的、利己性的群体,是需要他人怜悯、施舍和拯救的群体。在这些作品中,人民群众成为孱弱无能、无力无奈的存在,他们创造历史的激情、“改造自己的环境”的历史主动精神荡然无存。这样的创作倾向是亟须扭转的。当前少数年轻人热衷于“内卷”“躺平”“润”的工作生活方式和观念,个别年轻人甚至把个体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凌驾于一切之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人生方向,这些都非常需要以人民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来加以引领,需要文艺工作者在培育“时代新人”上承担更多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既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又强调“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既希望文艺工作者“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又希望他们“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既要求文艺工作者“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又期待他们的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既要求文艺家“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又强调“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也都是在强调人民性和先进性的结合与统一,是《讲话》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也是针对当前某些不良文艺创作现象开出的疗治“药方”,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当牢牢记取和切实遵循的创作原则。
“中国是向前的,不是向后的。”中国人民是向前的,不是向后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全体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新时代,文艺创作把人民性和先进性自觉地结合起来,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展现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自强、志气、骨气、底气,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