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铸就新时代文学的高峰
来源:文艺报 | 梅 雁  2022年07月25日07:53
关键词:新时代文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要坚定这个自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着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开辟未来的历史主动精神,指明了文艺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饱含着党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信赖、期待与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党的伟大事业的号召,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责任,积极探索如何铸就文学新高峰。

一、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了文学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和对于人生不朽的深远意义。被苏轼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提倡“以文贯道”的思想,把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与政治建设、现实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秉承古代文人的优良传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高峰文学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高峰式文学作品通常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史诗性作品。黑格尔在《美学》中说:“作为这样一种原始整体,‘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史诗这种纪念坊简直就是一个民族所有的意识基础。”在19至20世纪,《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等一部部辽阔、深邃、透彻的史诗般鸿篇巨制,造就了俄罗斯文学的巍峨高峰。歌颂俄国顿河地区哥萨克民族精神的《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评价:“由于他在描写顿河的史诗般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对时代的记录和人性的体现有着深刻和深远的意义……”《静静的顿河》似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当下,中华民族处于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下,更加呼唤史诗性高峰作品,气势磅礴地描绘大时代洪流下波澜壮阔的大画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来看,文学大师往往都与时代、与人民有着血肉联系。那些伟大的史诗作品之所以能够写得那样真实、细腻、深刻、磅礴,就是因为这些作者们的写作是一种植根于大地、植根于人民的写作。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与人民共情共鸣,洞悉生活本质,敏察时代脉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把握当代性,紧扣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真切地表达时代的呼声,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写出当代中国的复杂性,淋漓尽致地呈现人世间复杂的人性,表现出历史的深刻性,揭示中华民族的当代境遇,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创作出中华民族新史诗。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创作高峰式文学作品还要开辟面向未来的精神向度,在视野、格局、境界上有所超越,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进行深度的精神拷问,从而获得更高层面的精神品位和深度,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

恩格斯说:“我们越是深入地追溯历史,同出一源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之点,也就越来越消失。”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认为各民族文化首先要正确认识自身,并深刻理解其他的多种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的多元体系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内涵正是和谐共处,引领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讴歌为自由、和平、正义、真理而奋斗的人类精神,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二、博采古今中外,提升文学表现力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新时代文学高峰同样需要吸收和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成果之大成。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座积淀深厚的文化宝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体形式,和庄禅境界、志怪传奇、比兴留白、格律章回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风格,不仅需要进行充分吸收利用,更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讲文学创作的规律在不停地演变,“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变于古才能长久,通于今才能不乏;要“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要看到文学发展的新动向而创造出奇异的作品,参照古人的创作而制订出新的创作法则。回望数千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长路,高峰往往出现在文风革新之后。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改变了浮华绮丽的文风,形成浑厚、雄壮的盛唐气象。盛唐时期的诗歌,“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令人叹为观止。晚唐、北宋诗人则另辟蹊径,开创词体,创造出另一番辉煌。艺术创新问题正是新时代文学迈向高峰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文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从而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新时代文学高峰,应该是在世界文学视野下的高峰。在全球多元文化激荡下,必须坚持世界视野,与世界优秀文化对话,吸纳世界文学的经验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文学经验。

瑞典学院院士谢尔·埃斯普马克研究发现,现代文学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许多不可替代的杰作就是在外来刺激与本土元素的对话、激荡中产生的。例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具有突破性的诗歌贡献,他一方面受到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的启示,另一方面则受17世纪早期英国“玄学派”诗人的影响,从而达到一种新的诗歌境界。对拉丁美洲文学的繁荣来说,福克纳富有幻想的文学方法与拉美本土口头文学传统的交叉渗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十年来,中外文学不断有大师涌现,各种艺术手法发展得炉火纯青,创作手法千姿百态。新时代文学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进一步跨越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障碍,才可能获得更加深厚的艺术力量,创造出更有质量和更有高度的美学品质,形成新的高峰,不断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影响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强基固本的作用。

三、尊重创作个性,优化文学生态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文学完全是一个人作为个体的独创性的展现,只有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充分展示艺术个性和独创精神,才会有文学的多样性,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文学。

文学创作需要宽松自由的良好环境。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辞》中说:“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他还曾说:“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铸造文学高峰,需要遵循艺术规律,尊重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不断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

一部皇皇巨著经作者尤其是新人之手出炉之后,需要出版人和文学出版机构能够慧眼识珠。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起初被拒稿,后来成为新时期以来的重要作品之一。阿来于1994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之后,屡次遭到出版社拒绝,直到1998年才得以出版,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千里马最需要的就是伯乐,对于文学新人来说,更是如此。要想使一部伟大的作品顺利走向社会,需要有更多视野广博的文学发现者。

一部作品过了面世关之后,批评家敏锐的鉴别力和深刻的阐释力也十分重要。不同的文学批评对于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批评家把创新性作品看成无稽之作、平庸之作,那将是文学的悲哀。脂砚斋评《红楼梦》,数千条批语解读文本、点评人物、画龙点睛,极大地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小说深意。脂砚斋和后来的王国维,对于《红楼梦》被标举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可谓功不可没。我们当下的文学批评需要进一步提升鉴别力和阐释力,不断地与文本对话、交流,发掘并赋予新的意义,推动文学创作的高峰进程。

读者对文学的关注喜好和艺术感受力的强弱,也是文学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宋词高峰的涌现,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样的宋词热度分不开。而在当下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文学受到极大的冲击。当人们喝茶饮酒、谈天说地,分享的是阅读某部文学作品的感觉或创作体验时,文学便充满了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文学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高峰往往诞生在社会兴旺发达的时期。例如,盛唐诞生了诗歌的高峰。而宋代,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词无疑是另一座高峰。今日中国走进新时代,GDP达到世界第二,蓬勃发展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为我国文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家,呼唤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学新高峰。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时代主题,增强对生活和艺术的厚重积淀,提升对世界的洞察力、对生命的彻悟力以及在思想上的穿透力,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精神伟力。

(作者系北京市文联《北京文艺》执行主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