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多优秀军旅文学图书致敬英雄
他们是军旅作家、是出版人,虽然身份不同,军旅文学却是他们写作、出版的共同关注点。在他们的笔下,《兵谣》写和平环境中的军人,《碑》写战争年代的军人,《乌蒙战歌》《兵山劲歌》《鹏城飞歌》《十一中队》《黄金团》写基建工程兵将士,《大国长剑》写共和国导弹部队,《大国重器》写中国火箭军,《从延安出发:开国少将张学思夫人谢雪萍口述历史》写民族危亡关头一批批青年用生命筑起抗战的长城……他们说,书是写给读者看的,要想写出让读者喜爱的书,写作者与出版者必须思考为谁写、写给谁看、为谁出版、出版给谁看的问题。
军旅文学是我国文学与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关注的远不止上述,还有大量的优秀军旅文学图书在读者中广为流传。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军旅文学图书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其写作与出版还有哪些需要探讨之处?带着这些疑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军旅作家徐剑,军旅作家、出版人黄国荣,出版人、作家樊希安,出版人朱洪海,他们的见解可管见军旅文学图书的出版发行现状。
为书写英雄感到自豪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今年八一建军节,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光辉的日子里,请你们结合自己创作的军旅题材作品,谈谈心目中的英雄和感受。
徐剑:我16岁当兵,2019年退休,44年多的军旅生涯使我和部队已是血与肉的关系,当专业作家已经有30年。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我郑重地把自己的一部书稿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这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名字叫《麦克马洪线: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纪实》,它是我写的三四十部报告文学图书中,最为看重的一部。这部书我花费8年时间采访、53万字,可以说我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部书,我称其为我百年之后作为枕头的书。
回顾《麦克马洪线》创作过程,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我采访了300多位参战的将领,高级指挥员,普通连队的连长、指导员、营长,还有更多的是那些士兵,历时8年的采访,是我人到中年最好的年龄段,完成了这一夙愿。此书写完20多年了,一直压在箱子底,今年春天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时,编辑杨新岚给我发来短信说,“你终于写出了你的枕头书,强烈致意!”
如果说创作军旅文学作品有什么体会,我认为一位军旅专家,就应该主动书写战争,书写经历战争中的人,书写战争中的英雄气概、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如果军旅文学创作离开了这些内容,那么这种创作则不完整,这样的军旅作家没经过战争的生死考验,他的创作也是有缺陷和遗憾的。
除战争题材外,我还写了非战争下的军事行动作品,如《水患中国》《冰冷血热》《遍地英雄》。还有反映年轻的共和国导弹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大国长剑》,工程兵官兵的奉献与牺牲的《鸟瞰地球》,中国火箭军前世今生的《大国重器》。虽然我的书获得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全国、全军文学大奖20余项,但我最期待的还是《麦克马洪线》这部书问世。
黄国荣:要说我的人生有什么自豪的话,就是做了一辈子军人。1978年我开始文学创作,已经爬格子40多年,出版了20多部书、800余万字。在这20多部书中,影响最大的是长篇小说《兵谣》与《碑》。《兵谣》的主人公古义宝,《碑》的主人公邱梦山,都是基层连队的普通官兵,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的人格与品质,是真正的英雄。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兵谣》和《碑》先后被选入由徐怀中、朱向前主编“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丛书、“百年百部红色经典”丛书、“百年百部红旗谱”丛书3套经典丛书,今年《兵谣》又被选入“军旗飘扬”丛书。《兵谣》出版已16年、《碑》也已11年,能同时被多套经典丛书选入,说明它们在读者中留下了广泛深刻的影响。由此我的感受是,作家只有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的人和事,才能引发阅读者的共鸣。
樊希安:我有10年军旅生涯,当的是基建工程兵,熟悉部队生活,尤其是熟悉军人和平时期从事国家建设的工作和生活。2018年,我退出中国出版集团领导岗位后,时间多了起来,就决定写军旅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写作的初衷是报答部队培养之恩。基建工程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组成部分,把近50万基建工程兵将士为国家建设、国防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用小说形式反映出来,把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等优秀品质传承下去,就是传承人民军队的精神。出于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铆足劲写作,写“不灭的军魂”三部曲(《乌蒙战歌》《兵山劲歌》《鹏城飞歌》)和《十一中队》《黄金团》。今年3月出版的《黄金团》写的是黄金部队建设山东莱州湾三山岛海底金矿的战斗经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社会反响热烈。有评论说,我为军旅文学之林种了几棵参天大树,这个我不敢当,但肯定我为军旅文学发展作出了一点努力,我是欣慰的。我的突出感受是,军旅题材是一个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朱洪海:2020年,我的《从延安出发:开国少将张学思夫人谢雪萍口述历史》出版,这部书是在采访八路军女战士谢雪萍基础上,结合开国少将张学思留下的自传档案进行创作。2021年,我完成了《旗正飘飘——六个孩子的抗战史》,这部书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以张学思、高存信、罗文等6个孩子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一代青年坚持抗日斗争的烽火青春。目前我正写作的《丈夫许国——我的十四年抗战》,是根据一位抗战老兵留下的手稿和录音创作,它最宝贵的价值在于从“九一八”之夜到“八一五”狂欢,这位老人都在抗日的现场,并亲历了4场大会战。
这3部书从资料准备到最终完稿,每一本书写作都需要跨越数年。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反映民族抗战。作为后辈,我们有责任发掘、整理、记录他们的历史,把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令人欣慰的是,《从延安出发》出版时恰逢谢雪萍老人100周岁,她亲眼看到了自己那一代人的历史被记录。
你问我没有当过兵,为何对军旅口述史这么感兴趣?我想应该始于幼儿时期,我的口述史启蒙老师其实是我奶奶。我一岁被送到乡下奶奶家,直到上学才回城里。走进大自然的童年生活是烂漫的,但是心灵的成长又是漫长而孤寂的,很多个夜晚,都是在奶奶重复过无数次的故事里入睡。奶奶的故事都是她的亲历,胡子怎么抢东西、青草驴子怎么抓壮丁,长大了我才搞明白,原来青草驴子就是国民党的清剿队。这就是我最早接触的口述史,核心就是军事与战争,可见童年记忆和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左右人生的选择。
难忘《亮剑》等那些好书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我们知道,热爱军旅文学创作的作家、出版人普遍关心这个领域的创作与出版动态。就此而言,请你们分享一下自己关注的作家及其作品,谈谈为何青睐他们和它们。
黄国荣:我1986年调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工作,干了22年出版工作;退休前后兼职、专职在中国出版协会干了12年副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后又到韬奋基金会干了10年副秘书长。作为出版人和作家,我理当关注军事题材文学图书的创作与出版。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就出版过冯至的《敌后武工队》、慕湘的《晋阳秋》、陆柱国的《踏平东海万顷浪》、冯德英的《苦菜花》、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黎汝清的《皖南事变》、朱苏进的《炮群》、朱秀海的《音乐会》、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徐贵祥的《仰角》、都梁的《亮剑》等一大批军事文学图书,在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这些文学图书的感染力在于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他们既有神的精神与思维,又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自然会成为读者心中的偶像。
重点提一下都梁的《亮剑》。它在电视剧播出前,就已经是一部畅销书。《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是开国中将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近山。之前,我们出版过一部作家冷梦写王近山的传记《百战将星》,后来我建议当时的责任编辑董保存把“百战将星”做一套写战将纪实文学的丛书名,这套纪实丛书出版了十几种,销量都很乐观。
徐剑:我推崇前辈作家徐怀中的作品。徐老的作品不多,但是字字珠玑,可以说他的书都是范本。我推荐他的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牵风记》。《牵风记》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讲述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却在19岁不幸牺牲的壮烈故事。徐老90多岁了,可他的文字依然那么优美、那么烂漫、那么文采飞扬、那么简洁干净,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创作的高峰和偶像,他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后半生创作的希望。还有一部是军旅作家朱秀海的《远去的白马》,小说根植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我认为,这两本书是近5年来,或者说近10年来军旅文学创作的标志性作品。
樊希安:我喜欢读军旅作家裘山山的作品,尤其喜欢她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这部小说写三代军人在西藏的牺牲奉献,题材重大、独特,体现了作者对这一重大题材的把握能力,构思巧妙,结构讲究,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如欧战军、白雪梅、苏队长、小冯、小赵及欧家子女的形象,都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我还喜欢读作家庞贝的《乌江引》,它以长征中的中革军委二局为历史原型,叙述了中革军委二局为红军长征胜利所作的卓越贡献。虽题材老旧却写出了新意。我之所以喜欢读这些书,因为我是一个晚熟的作家,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朱洪海:我非常喜欢王树增的作品,尤其喜欢三卷本《抗日战争》,我认为这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作品。他的责任编辑脚印大姐告诉我,到王树增家里,满屋子挂的都是地图,从这个细节可见作者写作的态度和用功之深,也可以理解他的作品为何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者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于这样一场战争,多年来出版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图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始终缺乏一部给大众读者看的、全景式描写抗日战争全过程的、富有影响力的纪实类作品,王树增的《抗日战争》做到了,他填补了这个空白。
写作与出版的“富矿”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出版人普遍关注选题,请介绍一下你们所了解的军旅题材图书出版情况。还有哪些需要关注和开发的领域?
黄国荣:军队出版与其他领域不同,除需遵守出版行业政策法规外,军队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强国必须先强军,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保障国家安全,保驾经济建设的平稳飞速发展,军队的图书出版自然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一是多出版军事高科技题材与现代军事战略战术图书,为推动军事高科技发展,提高官兵军事、文化、技术素质服务;二是多出健康有益的军事文学图书,为陶冶全军将士情操,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思想品质服务。
樊希安:目前军队题材创作总体态势良好,但也有隐忧,我觉得创作人才有些青黄不接,原先从事军旅题材创作的作家,年龄逐渐增大,已过创作旺盛期,这就需要加大后续人才培养。军队有培养创作人才的优良传统,我过去在部队专事过文学创作,并被部队送到吉林大学中文系学习深造。另外,地方各级作协也要关心培养军旅题材作家,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
关于这一领域题材的开发,我觉得有两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军队在和平时期从事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题材,这方面有铁道兵、工程兵、基建工程兵,还有后来转为武警部队的交通部队、水电部队、黄金部队,国家的核心工程、重点工程、保密工程多由他们承担,贡献甚巨,但过去因为工程保密等原因,他们的事迹鲜为人知,也很少有文学作品反映他们的牺牲奉献。这几年,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这一领域探索和开拓,先后推出了反映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钢铁部队、黄金部队的文学作品,受到了战友们和广大读者的鼓励。二是围绕强国强军目标、部队的改革创新、军人生活新样貌、军队发展的未来趋势等题材,都是读者关注的。
朱洪海:军旅题材无论是小说还是纪实,一直都受到读者的欢迎。不过,近年来军旅文学出版的热度远不如影视剧那么火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一个角度可以解读这个现象,也是值得大家注意和讨论的,就是出版业编辑性别的高度女性化,有些出版社的女性编辑占编辑人数的80%。军旅题材是男性题材,编辑女性化现象首当其冲会影响军旅题材的开发和出版,因为女性偏好决定了她们对这类题材兴奋点很低,这是性别决定的。相比之下,当下的军旅题材影视剧一直很火爆,例如《芳华》《战狼》《长津湖》,在主创人员中看到的都是高比例男性身影。
军旅题材开发,个人感觉有关朝鲜战争的题材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据开卷数据显示,输入关键词“朝鲜战争”,数据显示20多年来共出版相关图书108种;再输入关键词“抗日战争”,数据显示共有1324种,相差10多倍。再比如,大家经常说第一批入朝部队共有6个军,它们都参加了引人注目的前4次战役,但已有出版物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13兵团的4个军,而对50军和66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关注远远不够,尤其是66军,极少看到深度介绍的图书。
再以长篇小说为例,有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都可以列举出很多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但是有关朝鲜战争的代表性小说却很匮乏,甚至可以说没有。从出版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有待开发的领域。
军旅图书培养人顽强意志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我们都知道,文学图书除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之外,还有教化的作用。在你们看来,和平年代的军旅文学图书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有哪些人生启发和意义?
樊希安:一位伟人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样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一块合金,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精神,也即军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我在《黄金团》后记中所言: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牺牲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衷共济、与人为善的人生态度等,这种种像金子一样闪光的东西,总是需要的,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这种精神营养蕴藏在我国许多军旅作品中。青少年多读读这些书,有利于成长进步,可以增强他们热爱人民军队的认识和向往军营的愿望,得到多种精神养分的补充。
黄国荣:军旅文学图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书写军人的人性,张扬英雄主义,这是世界文学与影视的共同主题。我在《碑》初版的图书腰封上写了这么几句话:不崇拜英雄的国家,不可能是英雄的国家;不崇拜英雄的民族,不可能是英雄的民族;不崇拜英雄的人,也不可能成为英雄。
朱洪海:首先是铭记历史,无论是反映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军旅题材反映的首先是历史,是需要后人铭记的。其次是有助于塑造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比如自古就流传天下的岳母刺字、杨家将等,这样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军旅文学图书还可以培养一个人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这是由军旅题材的内核决定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坦途,当他经历风险与考验时,阅读会帮助他积极进取,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徐剑:在灾难面前,在战争面前,在巨大劫难面前,勇敢冲出来为人民挡枪、挡风霜急雨、挡激流的永远是子弟兵。为此,我始终认为军旅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主旋律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广阔的舞台。军旅文学的作用有助于激发读者的英雄主义理想,为此对人的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引路作用。希望孩子们在阅读军旅文学图书过程中,知道什么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和楷模。我们这个民族不缺少英雄,但也需要涌现出更多的英雄。
- 军旅作家徐贵祥在福州谈创作:有爱的小说读者才爱看[2022-07-28]
- 用军旅文学讲述硬核北方故事[2022-07-28]
- 高质量原创科普图书的实现之路[2022-07-25]
- 纸上造梦[2022-06-21]
- 施勇:思考力是出版人最关键素质[2022-06-16]
- 李岩谈枕边书[2022-06-06]
- 编辑“三力”:“纸”上得来不觉浅[2022-05-25]
- 聚焦优化出版品种结构[202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