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福建省文艺界创新开展“文学下基层”活动
来源:福建日报 |  树红霞  2022年08月18日08:05

“你们几位坚持写诗,这很可贵,但要小心老走熟悉的路子,否则就可能出现陈词滥调了。”……

13日,在《福建文学》大田作者改稿点评会上,《福建文学》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石华鹏与编辑林东涵、陈美者逐一点评当地作者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大田县作协主席连占斗深有感触:“这些点评就像针头扎到皮肉上,让作者们看到自身创作中的缺口与突破口。”

走基层,点评带着“辣味”

作者队伍少了,创作激情淡了,投稿的数量与质量呈逐年下降之势……这是否意味着文学式微?基层作者有啥困惑?《福建文学》杂志社一直在思考。

平时,编辑闭门编稿多,与作者交流少,见面更少,对基层的创作生态了解得不透;在编辑稿件过程中,对一些作者的章节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理解不到位,有时改得并不能让作者满意,反而觉得淡化了原味或曲解了原意。

经过多番探讨,《福建文学》杂志社认为,单靠电话、微信交流,只能进行浅层的会诊、把脉。文艺工作要接地气,就要开门办刊,让编辑与作者面对面交流,让双方在创作上达到“心灵契合”。

在大田,喜欢写诗的人不少。石华鹏认为,写诗不能只靠蛮力,好诗歌是灵感与才华兼具。

与7名诗歌作者一一交换意见后,他说:“写诗力求画面感、立体感,多些灵动,少些生硬,忌用口号。”他评价陈玉梅的诗歌《燃尽年华,为君明灯三千》“虽美但空、过于干净”,有如没有杂质的纯净水,不经琢磨,不耐读。

林东涵对林中上的散文《象棋》里使用大词、过于高调提出了看法。他建议,散文应自然一些、家常一些,于细微处见真情,切忌假大空。唯有把感情融入场景、细节中,文章才能出彩。

林东涵还把陈君英的3万字小说删去1万多字,并详细告知删去哪些地方、为何删去。“在交流间,我明白了自己创作时忽略了故事性,过分注重以事实为基础这一弱点,从而导致作品缺乏故事的感人、布局的精巧。”陈君英说,自己受益匪浅。

此外,缺乏新鲜感也常是基层文学创作者的不足,需要他们通过自我激励等手段,转变创作态度。

走“沙漠”,创新突破瓶颈

在与会13名作者的作品里,编辑读出一个共性缺点:常走平路,惯用老技法,走入创作的熟悉圈套,题材相近,笔法雷同,看了一两篇,其他就没看头了。

编辑们建议一些创作者时常清空一下自身的老思想,去走走“沙漠”,在一深一浅的尝试里找到层次感;应当打开创作的视野,不可囿于回忆体等瓶颈,少写“儿时”“小时候”文章,切入点要多变,多些新鲜感、现场感,叙述手法少重复。

如何突破惯性?如何突出个性?在信息通达的当下,编辑们鼓励各位作者多抬头看路,多走出山区,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善于尝试,进而拓展视野、丰富技法、立意高远。创作要转向主流化、精品化,突出时代性,唱响主旋律,为时代而歌,为时代立言。

散文作者颜全飚感叹,写了这么多年散文,这次才真正悟到了散文要多角度突破,用心选择场景,让读者有参与感。“这个瓶颈打开了,今后写作的方向就比较明确了!”

针对当前文学创作的现状,《福建文学》杂志社适时推出“文学下基层”创新之举,精选各地文学创作的新手、老手等不同层次作者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大田是第四站,此前已走过石狮、德化、龙岩三地,接下来将赴晋江、平和和邵武。据不完全统计,参与系列活动并受益的文学作者约有200人,修改的作品达400多篇,部分优秀作品将在《福建文学》刊用,并推荐相关报刊,助推部分地区的文学创作再向新高潮。

石华鹏表示,希望“文学下基层”能以点带面,最终辐射八闽文坛。他参加了两次现场改稿,深感大家敞开心扉后,问题分析和思路碰撞更透彻深入,言语、眼神的交流丰满多了,脚力换来了激情,也让他看到基层文学的曙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