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的黎明》;平民视域下的英雄赞歌
张雄文的《雪峰山的黎明》是一部反映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主旋律长篇报告文学新作,不但时代感、时效性强,而且叙事平实畅达、文字简练优美,是一首平民视域下的英雄赞歌。细品这部作品,主人公陈黎明是扶贫创业的英雄,作者张雄文是文学写作的高手,他们两个可谓是强强联合。读其文,思其举,收获远远超过阅读一本文学作品。
第一、一语双关的书名设计,很巧妙,很有趣。
只看书名《雪峰山的黎明》便可知道,写的是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引下,茫茫雪峰山区告别千百年来的贫困和封闭落后,迎来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前景。展开此书不难发现,书名还有另一层含义:主人公就叫黎明,陈黎明。陈黎明是雪峰山的儿子,他属于雪峰山,雪峰山的山水人文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的呼吸,与他的心率合辙押韵;雪峰山又属于他,陈黎明创办实业成功后,念兹在兹的是雪峰山的父老乡亲,他应该为魂牵梦绕的雪峰山做点什么,他有这个信念有这个能力做点什么。读陈黎明的事迹,情不自禁想到了清代郑板桥的一首小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陈黎明虽未从政,但心里装着那一方山水和百姓,他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和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担当。于是,陈黎明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雪峰山。他要改变雪峰山的面貌,他陈黎明就是雪峰山的黎明。一语双关,巧和又巧妙,感觉这个陈黎明不为家乡做点事还真说不过去。
第二、平视甚至俯视的叙述视角,不但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增加了可信度和亲和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陈黎明是企业家,他的事业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他的团队如何管理运作?他与各级主管部门和国内外同行怎样打交道?他如何远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乏过关斩将春风得意的经典手笔,也必有怆然失意艰难而行。但这些都不是作家张雄文所要展现的。在本书中,张雄文始终以观察家、记录人的角度审视陈黎明及其团队在雪峰山中与百姓交往的凡人琐事,以平民的视角审视陈黎明,让陈黎明以平民的身份行走在雪峰山的父老乡亲中间。平视观察单刀直入冷静客观,俯视鸟瞰一览无余了然于胸。涉及英模人物的作品最忌讳也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对英模的仰视,一仰视就会认为什么都好,往往写成高大上的表扬稿。只有平视俯视才能观察,才能分析研判,才能看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雪峰山的黎明》中,张雄文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对陈黎明这位上市公司老总不但自始至终直呼其名,而且着重突出了陈黎明平民的一面,略举几例:比如出差时舍不得买卧铺钻到火车座位底下睡觉,这种情景估计不太年轻的人都不陌生。那时的火车慢吞吞的,大小逢站必停,没有空调风扇,过道上接节处塞满了大包小包和人。因为有过类似的生活,我很受触动,没想到陈黎明还有这样的经历,还吃得了这样的苦,受得了这样的罪;比如陈黎明请某位领导吃饭,清汤寡水;陈黎明的木板楼只用来招待客人,自己只是简单的铺盖睡在简陋的地方;村民家的红白喜事他到场亲力亲为,年年给各村父老乡亲拜年;买下贫困户的牛而且连夜亲自运回来;作品中提到的陈黎明的酸甜苦辣、欢乐忧伤;特别是深夜到农家买牛那一段,事情很小,文字不长,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感叹作家文字功力的同时,陈黎明的形象也深深印在了读者心中。
唐初政治家魏徵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张雄文所要做的就是巩固根本,疏浚源头。书中的点点滴滴不但告诉我们,陈黎明就是路人甲乙、隔壁大哥,而且从根脉上解释了陈黎明所作所为的内生动力。有了这些铺垫,陈黎明在雪峰山的义举,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且读者坚信他会一直干下去。
这些细节的设置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样的描写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华了主人公的形象,使人物更丰满、更真实、更可信、更可亲。陈黎明这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中挺身而出的凡人,有弱点缺点,有痛苦艰难。作者为我们树起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我们讲愚公移山,主要的不在于移山的壮举,而在于愚公的愚,在于他的执着。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正因为如此,当陈黎明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千难万难带领雪峰山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时候,他的形象更加高大,更了不起,更接地气。
张雄文是驾驭素材的高手,他在雪峰山中的行走采访,面积广、人物多、头绪杂,如何收集、梳理和呈现最考验作家的底蕴,这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综合实力的展现。《雪峰山的黎明》给了我们成功的样板。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呈现的扶贫脱贫故事,条分缕析、多而不乱,既有面的广度又有点的深度,既有具体情境的细致入微,又有居高临下的一览无余,详略用笔娴熟恰当,场景转换舒畅自然。不仅如此,张雄文还用生动的语言和简练的文字,记录了很多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可学习的扶贫经验:比如生态旅游开发、道路改造、房屋风貌改造、文化民俗和民间艺人的保护、房屋庭院宅基地入股、土地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分红。尤其是民俗文化保护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分红等情节,写得有声有色,读来有滋有味。
第三、怀着敬畏之心写作,尊重笔下的每一个人。
读《雪峰山的黎明》,你能明显感到作者是怀着敬畏之心走进雪峰山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的。尽管受访者见到这位大作家或者如他们认为的大记者时,有些紧张、有些不知所措,但张雄文在书中多次提到一个细节:给受访者开烟。烟酒不分家,一个小举动大大拉近了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距离。如果说“开烟”只是表面文章的话,那么细读作品,你会发现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尊重渗透于字里行间。最明显的是,张雄文的文字极为干净。作者几年里进入雪峰山深处与贫困山民零距离接触,在感受他们的贫穷落后、吃苦耐劳、坚韧淳朴之外,对于他们的蛮、劣、愚了解得一定不少。但在作品中,作者把这些负面几乎全部过滤掉了。然而,过滤得太干净往往失真,怎么办呢?作者很节制地透露了一点点:免费为村民修葺老旧危房,他不但不出一毛钱力气不搭一把手,竟然对施工的人理也不理,看都不看一眼,不满意还要讲难听的;在进行乡村道路改造时,有的村民你碰了他一棵菜他都狮子大开口,不依不饶。这一点点透露,既保证了情节更真实,又没有破坏人民群众的整体形象,也从一个小侧面告诉读者:即使是扶贫,即使是胸怀大爱,陈黎明们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道路上不但辛苦,而且艰难。
扶贫题材的作品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而生活既有阳光也有风雨,既有花也有刺。如何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雪峰山的黎明》,这首平民视域下的英雄赞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小康之路——呼和浩特市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集》新书发布会举行[2021-12-30]
- 范稳:“创作一部长篇,也与种一块田无异。”[2021-11-28]
- 范稳 李云雷:北回归线上的“转身”[2021-11-22]
- 长篇小说《桲椤山》研讨会举行[2021-11-21]
- 《那山那村》:脱贫攻坚的崀山赞歌[2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