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威廉《野未来》:以诗性语言凝思科技现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河畔书宴  2021年12月22日12:25

河畔书宴是暨南大学2019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班级读书会,2019年10月由班主任唐诗人组织成立。读书会成员均为“00后”大学生,旨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阅读文学经典,同时也关注文学新著。读书会尤其重视个体的阅读发现,致力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细读评论能力,帮助形成求真务实的文学批评思维。

唐诗人:因着《三体》的强大影响,中国文学界出现了科幻小说创作热。在这一创作潮流中,广东青年作家王威廉的《野未来》系列作品值得关注。2018年之前,王威廉的创作注重的是如何写出深度现实,创作的《倒立生活》《生活课》等作品,以写实、荒诞两种风格探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2018年开始,王威廉写下《野未来》等一系列带有科幻味道的小说,于不久前结集出版。我们今天讨论这个小说集,一是了解王威廉的创作变化,二是由《野未来》出发,把握当前文学界的一种创作动向。我们关注文学界的新作,要有历史感、现实感,也要有未来感。我相信《野未来》会给大家带来“未来感”。

朱 霄:王威廉《野未来》系列小说着眼于科技发展与城市未来,将人工智能、赛博技术、影像技术等科技新事物融入文学叙事中,让小说具有浓郁的科幻意蕴和神秘气质。依托城市科技发展的现实语境,《野未来》系列小说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科幻小说以及城市文学都不同,尤其是小说写出了城市迷迭与科幻未来之间隐蔽的冲突,呈现出了全新的思想特质。“未来”往往是城市话题。王威廉以城市街巷生活为起点,重构了科幻写作的宇宙观。这宇宙观不再局限于对宇宙和时空奥秘的探索,更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遭遇未来科技后所能导致的日常生活变异。这些不同的故事营造出的科技环境,与其背后庞大的现实幽灵之间形成了极具张力的结构,传递出了“自现实中观宇宙,从停滞里识变化”的观点。融合科幻叙事与城市文学,《野未来》系列小说将“离开城市”“寻求未来”这类精神内容嵌入科幻结构,给予“未来”更贴身的可能与想象。发达的智能技术时代,人类精神不断变异,潜藏其中的野蛮和自由该如何表达?这是《野未来》最令人着迷的所在。

陈李涵:《野未来》系列小说虽被归入科幻写作,但它没有传统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宏大叙事,而是从生活中细微琐碎的部分出发,抑或是小人物的视角切入,探讨现代科技如何撼动人类的精神世界的问题。现实与科幻两大元素,在小说中构成一种割裂的美感。小说在书写科幻元素与现实世界时,可谓极尽各自的虚与实的特点。一方面,小说中对现实的书写从不加粉饰,力求还原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如书中描绘了广州幽深杂乱的城中村、白色垃圾泛滥的深圳海滩,也有被掩盖在广告牌背后的居民楼,种种真实的细节纤毫毕现,以至于文本中呈现出的现实的面貌近乎残酷。另一方面,书中对于未来科技的发展有着许多围绕日常生活而来的想象,譬如《幽蓝》中飞机上意识觉醒的人工智能劫持人类、《分离》中人类的情感记忆被剥离,或是《野未来》一篇中保安赵栋找到了穿越到未来的途径等等。现实的沉重与科幻元素的缥缈并存,真实与虚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富有张力的美感。同时,这也是一种叙事策略的体现。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书写,小说中有关科技方面的抽象理念才得以成为具体,未来才得以成为我们所能看到的现实。

悖论性还体现在科技发展与人类精神停滞之间。《野未来》每篇小说基本都描绘了未来的世界,在未来中,科技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但人类的需求却仍具有传统性,人们还是不可避免地怀念逝去的亲人、分离的伴侣,或是生活过的城市。小说中的人物利用科技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过去的水底世界、创造出逝去亲人的虚拟影像、试图保留逝去亲人的意识、剥离昔日恋人的记忆与情感为己所用、在冰冷的机器身上设置出与恋人相似的参数等,这些尝试,与其说人类是在向往未来,或是在挽留过去,倒不如说这是对于当下的逃避。但科技并不能真正填补人的情感和精神空缺,科技为人类提供逃避现实的途径越来越丰富,人类或许将长期处于科技营造的舒适地带中,不再直面苦难,不再试图克服心魔,却极有可能在科技的驯化下成为精神上的巨婴。

即便本书中展示的各种先进技术奇幻而神秘,其中探讨的却是极具普遍性的人性问题。这也让《野未来》这本小说集在呈现当下、幻想未来的同时,焕发出了具有永恒意义的文学价值。科技在充分地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放大了人的欲望,照亮了人们原本隐秘的劣根性。然而科技本无对错之分,人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同步甚至超前地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否则科技之刃终会指向人类自身,我想这就是《野未来》这本小说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徐文怡:《野未来》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被重新唤醒的,它本来就存在,只是,在平时被忽略和被压抑了。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询问自己对于未来的看法,向内深挖,结果是触碰到恐惧的内核,然后就开始逼问自己为什么会感觉到恐惧。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点一点找出感到恐惧的理由:未来信息泛滥,如何辨别真实与虚假?人类与环境自然的平衡是否会被打破,人与环境的关系又会变成如何?人类最终是否会亲手毁灭家园?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是否会被混淆?我们以后感知和存在的世界是否真实?未来我们人类自身是真实的吗?我们该如何存在和生活?外星文明在以后是否会出现?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机器统治世界的想象是否成为现实?所有的一切都令人恐慌。古代皇帝有了权力为了永生的渴望而造成了恶果,未来我们拥有了技术这个利剑,同样怀揣着对永生的渴求,我们会如何?科技信仰,克隆体的存在,意识芯片的产生,电子化的人,我们所有的认知和现有的一切规则都将会在未来被打破,人之为人的概念和意义该如何体现和保留?这一切的答案我都不知道。这就是我们恐惧的原因,而且也是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的考虑,当答案是未知,我们就会感觉到失控,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恐惧。恐惧情绪使得我们警醒,看起来绝望唤醒了新的希望,但我还想继续追问:警醒之后,我们又该往何处去?

谢乔羽:技术发达时代,未来正在成为现实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城市人的日常生活。王威廉《野未来》融合了科幻文学与纯文学,想象未来技术将会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异变。如被自动驾驶淘汰的出租车司机、向往未来世界的机场保安等等,随处可见的职业和庸常的生存问题,将科幻文学从太空拉到了地表。《野未来》还塑造了一系列孤独的普通人,他们在科技领域寻到泄口,却在技术中迷失,迷失在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执着中。如《分离》中前男友取走女孩的爱情记忆,他需要的是过去青春、美好的记忆而已。把科幻拉到地表,写普遍人的未来,这是《野未来》与很多科幻小说不同的地方。多数科幻小说习惯写一些离我们很遥远的神奇故事,但《野未来》的故事跟我们当下的现实紧密相关。因为这种相关性,《野未来》带来的阅读感受就显得压抑。王威廉这些故事不断地告诉我们:人类借着科技的发展越走越远,正在一步步地取消自己的独特性,走进绝望的未来。但写绝望并不是宣扬悲观情绪,反而是反抗绝望。作家用文学的想象来“望向未来”,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深渊,这深渊对于当下的人类而言却是光明。人类要有一个光明未来,必然会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致力于规避科技带来的风险。所以读《野未来》,是遨游在一个科技化的未来,有困惑和恐惧,底色却是无限的憧憬。

杨梓姗:与大家关注小说的思想主题不同,我阅读《野未来》时,特别注重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和使用第三人称所带来的风格差异。比如使用第三人称时,小说相对显得跳跃性强,故事也更为复杂,容纳了更丰富的哲理,情感内涵也更为幽微;第一人称的几篇则更具体、生动,故事更跌宕,相对易读。使用第三人称的小说质地更冷、硬,用文中常出现的词来形容,那就是“幽蓝”的,给我如同“科技”一般的感觉;使用第一人称的文章质地则相对柔和,内含一种生长的秩序,用文中的另一个词来形容,给我的感觉是“野”的,是自然的、诗性的。小说集《野未来》中,两种人称的交替使用,揉和了科幻感与现实感,给文章带来幽深的内蕴与情感,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感受。

赵 婷:理解《野未来》中的科幻元素与人文情怀,“视”是一个独特的观察点。在《不见你目光》与《退化日》中,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时时窥视、盯视着人们的生活;在《幽蓝》中,“无法直视”作为一种人生的基本状态,几乎贯穿了主人公的一生;《城市海蜇》中的“他”通过摄影审视着万物……小说中的“视”并非单纯的“看”意义上的肢体动作,王威廉将其处理为时代问题的症候,赋予了它更为深远的隐喻意义。“视”的背后,隐藏着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这也是王威廉此系列小说主要探讨的问题之一。王威廉笔下的“视”极具科技气息,它不是眼睛的直接观察,而是通过相机、监视器、广告媒介等影像化途展开的“视”。“视”的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日益依赖影像化,人类的感知力日渐弱化,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帮助。“像”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吞噬了“视”,支配着人的感官。“拟象已经统治了一切”,人们借助影像才能看到世界。技术-影像帮助我们看世界,但它们却遮蔽了一个更本质的世界。《野未来》中的新“视”界是科技主宰人类的世界。“视”与影像只是表象,背后是作家对当前科技规训人、异化人、蒙蔽人的深层次思考。比起传统的科幻文学,我更愿意将《野未来》称为“科技文学”。在这里,没有过于生硬的物理学知识,也鲜有架空时代的宇宙探索,有的是日益渗透我们精神和生活的科技现实。王威廉对当前现实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对科技发展的思考值得我们重视。他以现实为焦点,以未来是视界,呈现技术时代人类日益拟象化的生活异变,建构起一系列充盈着现实感的科技文学空间。

(本文发于中国作家网与《文艺报》合办“文学观澜”专刊2021年12月22日第7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