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短长肥瘦各有态:古代的身体美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宏超  2022年02月09日09:26

编者按: 王宏超博士多年致力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和古人生活美学,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与随笔文章。新近再版的《古人的生活世界》(中华书局2021年12月)即是他阅读与思考的合集。王宏超笔下的历史不只是宏大的,也是鲜活可爱的,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古人日常活动的立体图景,亦能借此反观当下的生活点滴。经出版方授权,中国作家网特遴选书中《短长肥瘦各有态:古代的身体美学》一章,以飨读者。在此章节中,王宏超博士从身体美的标准出发,结合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的身体美学的流变。

《古人的生活世界》,王宏超著,中华书局2021年12月出版

身体美的标准

远古时代,人类关于身体美的看法偏于功能性,以符合生殖繁衍功能者为美,所以丰乳肥臀的女性人体,被视为是最美的。到了文明时期,逐渐开始抛开功利和实用目的,看中身体的形体和比例。环肥燕瘦,包含着审美标准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汉书·马援传》)楚地以苗条轻柔为美的风气传到汉朝宫廷,体态轻盈的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张衡的《西京赋》就说:“飞燕宠于体轻。”而历史上流传的唐代以丰腴为美的说法,虽不是唐代身体审美的唯一标准,但也多少反映了唐人对于身体美的看法。有人说李唐家族具有胡人血统,就连丰满白皙的杨玉环,也有学者认为她是胡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以及诗词、书画、雕塑、陶俑等艺术作品,其中的美人都是丰腴圆润的。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审美风尚,难说孰高孰下,所以苏轼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身体美的标准也有文化性和民族性。如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以裸体为美,认为裸体是美的典范,西方艺术史中以裸体为形象的作品随处可见。而中国文化强调含蓄,注重道德性,不去突显肉体之美。身体的美,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往往是通过飘逸优美的服饰来表现的。

以白为美

中国人对于人体的审美,首重肤色白皙。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诗》不云乎‘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俗语也说:“一白遮百丑。”为何以白为美呢?审美的标准有时与实用功能相对立,白皙的皮肤表明此人是远离劳动的,一个常年在田间劳作的女子,是无法保持皮肤白皙的。强调以白为美,也是在强调个人的身份与地位。有资格保持皮肤雪白的,在古代非富即贵,很难是贫贱之人。中国重视美白的审美传统起源很早,《诗经·卫风·硕人》描写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中凝脂和蝤蛴的比喻,都在强调其白皙。

历来描写美人,都注重白的特征。司马相如《美人赋》说“柔滑如脂”,李白《越女词》说“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五代时人孙光宪《浣溪沙》写美人:“碧玉衣裳白玉人,翠眉红脸小腰身。”凝脂、雪、白玉等意象,都是对白的强调。唐代诗人还用一种特别的意象来指代美人之白,那就是梨花。李白《宫中行乐词》描写杨贵妃:“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白居易《长恨歌》也用梨花指代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元稹也用梨花描写崔莺莺,《离思》曰:“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白衣裳》写道:“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着白衣裳。半含惆怅闲看绣,一朵梨花压象床。”用梨花描写皮肤,说明肤色非常之白。陈寅恪由此认为杨贵妃、崔莺莺皮肤太过于白皙,怀疑二人均非汉族,而是中亚胡人。

白妆文化

自身皮肤不白的人,只能通过化妆来美白,由此形成了白妆文化。先秦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使用铅和米粉所制作的白粉化妆,除了脸部,也会涂抹颈部、胸部、手臂等部位。六朝时期,粉中加入了其他颜色,但白粉一直是主流。《楚辞·大招》说“粉白黛黑”,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东家之子“着粉则太白”,都说明女性普遍涂粉美容。《战国策》记载女子之美:“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也是强调其粉白的特征,意思是说化妆之后的美女,简直如神女下凡一般。

最美的乃是天生丽质的美人,不施粉黛而肤色白皙。如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她虽然每月有不菲的脂粉钱,但却从不施妆,就连去见皇帝也只是“淡扫蛾眉”而已,“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唐张祜《集灵台》;一说为杜甫作)。返璞归真的美人体现的是真正的自信。

不但女人追求美白,有时就连男子也是如此。魏晋时期,男性也流行以粉敷面,有女性化倾向。贵族子弟“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颜氏家训》),成为潮流。就连皇帝也涂粉,“或袒露形体,涂傅粉黛”(《北齐书》卷四)。名士何晏服食寒食散后,皮肤雪白,有“傅粉何郎”之称。但也有资料说,何晏本身就很白。《荆楚岁时记》引《魏氏春秋》说:“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汤饼类于今日面片汤之类,是古代十分流行的一种面点美食,面皮又薄又有韧性,“ 弱如春绵, 白如秋练”,汤饼做成之后味道十分鲜美,“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晋束皙《饼赋》)这样的美食自然会令何晏欲罢不能,吃起来不再讲究仪态,大汗淋漓,擦拭之后,却仍旧白皙如常,可见是真本色。

审美标准有其时代性,并非所有时期都流行白妆。在辽、金、元时期,北方女性就流行“佛妆”,顾名思义,大概是脸部涂抹成如佛像一般的金黄色,并以此为美。南方人初见这种妆容,大吃一惊,并不以为美:“有女夭夭称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华人怪见疑为瘴,墨吏矜夸是佛妆。”(宋彭汝砺《妇人面涂黄而吏告以为瘴疾问云谓佛妆也》)“细娘”是当时对于美女之称呼,清人严绳孙的《西神脞说》解释道:“辽时燕俗,妇人有颜色者目为细娘,面涂黄,为佛妆。”为什么涂抹黄色东西呢?因为北方冬天天气干燥寒冷,风沙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女性的皮肤很难保养。于是,她们就在冬天用一种叫做栝楼(栝蒌)的植物,捣碎后用来涂面,栝楼为黄色,涂抹面部之后,就如同佛像所涂金粉一般,故此称为“佛妆”。冬天开始涂抹,只涂不洗,一直到春暖时节才洗掉,“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宋庄绰《鸡肋编》卷上)。栝楼本就可入药,有“悦泽人面”(唐慎微《证类本草》),“疗手面皲”(《日华子》)等功能,算是古代的一种药妆类护肤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