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辩证看待元宇宙的时代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查建国  陈炼  2022年02月20日08:29

元宇宙吸引了全球广泛关注,成为产业圈、创投圈和文化圈中炙手可热的概念。这一概念及其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条件下的新秩序与新生活方式畅想,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反响。2月10日,由《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共同主办的“认识元宇宙:文化、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学术论坛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元宇宙的概念、内涵及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为认识元宇宙提供社科力量

继互联网之后,元宇宙将引发新一轮人类生存感知的重大变化。上海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社会各界围绕元宇宙展开了一系列争论,它从一个想象性的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在这一“热潮”中,人文社科界不仅担负着研究、阐释、推动之责,更重要的使命是要发挥反思的力量,在技术进步大潮中真正起到压舱石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元宇宙,仍需汇聚想象、智慧和学识,在文化、社会、人类三个维度上拓展理论和实践认知,从而更好地为这一人类发展新图景提供学术助力。

元宇宙的核心是“超越”与“赋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成素梅认为,“超越”体现在超越单一,追求整合性的应用;超越界面,增加空间感;超越静态,走向嵌入感;超越身体边界,增加时空的穿越感;超越现实,增加满足感五个方面。“赋智”则是技术赋能在元宇宙中表现出的新形态。元宇宙是当代技术汇聚发展的产物,不仅能加速智能革命的进程,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还将带来人与自然关系、文明转型、权力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以信息技术构架为基础,元宇宙把人、自然与机器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系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提出,元宇宙不是单个的商品,也不是人们生活世界背后的逻辑,而是人类在其生存环境中嵌入了一个独特的维度。元宇宙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而是形成了一个新的“赛博格”。

元宇宙概念对当代哲学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表示,抛开技术层面的现实条件,人们可以把元宇宙视为一个哲学上的思想实验。作为思想实验,它有世界性与具身性两个特点。元宇宙是被制造出的一个数码形态的世界,较之真实世界,元宇宙似乎更加丰富,提供了更多可能。从哲学上看,元宇宙的出现对于“真实性”的界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类理论将会对真实世界形成挤压。

科学审视世界的未来图景

元宇宙不是一个未来的目标,而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过程,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技术与人性相结合的过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将原始岩画视为最早的元宇宙模型。他认为,这种渴望的对象化借助于最原始的媒介实现,而文学艺术也是元宇宙最早的载体。元宇宙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过去,两个宇宙相互分离;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两个宇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类的虚拟活动越来越具有实体性,这种融合的结果就是元宇宙的未来。

元宇宙最终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一种生活模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认为,在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别样的生活或者说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人们一直都在尝试、在实验甚至在想象,同时人们坚信一定存在着一种最好的生活。现代人就是通过技术来想象另一种生活或者另一个世界,元宇宙就是基于技术想象出来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新的较为体系化的生活世界。

未来的世界图景建构不是靠造词,而是靠技术。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表示,元宇宙热度越高,我们越应该保持冷静。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平台,它真正要解决的是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衔接。通过充分发挥虚拟世界可以自由创造想象世界的特点,进一步形成有别于现实世界体制机制和外观形式的一个想象世界。作为学者,我们应该区分元宇宙的科学想象和技术实际,不能放大它带来的全方位影响,而应谨慎观察技术变革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并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

元宇宙的发展很可能是人类第四次全球转型的新起点。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认为,元宇宙在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为人类突破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旧范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看到元宇宙中的机遇并加以引导调控,将其中的成功经验引入现实世界,人们便有可能创建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形成更加开放的体系,构建足以包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元宇宙即将到来,并将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提出,人文学者亟须对元宇宙加以“如其所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其可能前景作出预判,并引导元宇宙走向更理想的预设方向。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和思想碰撞,人们应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和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