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由现象级电视剧热播看文学与影视的破圈共生 ——中国作协举办《人世间》座谈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杜 佳  2022年03月01日15:20

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成为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精品好剧的又一成功案例。以此为契机,为了深入探讨总结文学影视改编的经验与方法道路,研究新时代文学如何主动出击、主动输出,实现“破圈”传播、“跨界”生长,共促文化事业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于2月28日下午在京召开“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人世间》小说原著作者梁晓声,电视剧《人世间》导演、总制片人李路,电视剧《人世间》编剧王海鸰,电视剧《人世间》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程武以及多位文艺评论专家参加座谈。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主持。

座谈会现场

文学能够以更立体的方式光大自身价值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社区——共乐区为背景,透过周家三兄妹的成长经历,勾连起三线建设、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塑造出众多劳动者、建设者、改革者、创业者的人物群像,从他们充满悲欢离合的跌宕人生中,记录“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致辞

铁凝在致辞中谈到,许多人家的壬寅虎年是伴随电视剧《人世间》的播出而开启的。人们通常认为文学与影视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人世间》的成功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梁晓声曾多年从事影视相关工作,而著名编剧王海鸰本身就是一位小说家,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与热播展示了“文学与影视融合而成的壮丽景象”。从文学到影视,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语言是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有着最悠久、最深厚的传统;影视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在开拓自身的艺术天地的过程中既区别于文学张扬自身的特性,又从文学获得丰沛的资源和强大的支撑。文学与影视,是一种相互区分、相互激励而又相互启发、相互成全,最终相互增强和放大的关系。回顾现代以来文学和影视发展的历史,我们都能深刻地在文学的力量中展望影视的力量,在影视的力量中领会文学的力量。让我们的力量融汇在一起,让文学和影视一起走进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心里,这也是一代代文学人和影视人共同的努力方向。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讲话

这次座谈会是中国作协近年来召开的为数不多的以影视改编为主题的座谈。张宏森在讲话中指出,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转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一“热点”“爆款”的诞生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充分证明了文学能够以更立体的方式光大自身价值。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件充满启发意义的事情,启示我们今日文学创作想要更好地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就一定要更加充分、更加主动地同众多的艺术门类及文化形态交流互鉴、融合接轨。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文学,能够在不断的拥抱和衍生中,把握历史主动、打开无限可能。文学的主动意识,正在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回应,这体现了一种“双向主动”,它证明我们所身处其中的文化生态是良好的、积极的、高度活跃的。我们愿意看到,更多的艺术领域、文化领域,各种新鲜活跃的元素与力量,都能够关注文学、牵手文学、与文学嫁接共生。中国文学愿与大家共同努力,营造文艺新气象、塑造文化新景观、打造“文艺共同体”,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作协将在今年推出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通过一系列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来集中打造和推出一批高水准、有分量的文学力作,为影视和其他的文化领域输送更多更好的文学资源,希望大家对这两项计划保持关注。张宏森对座谈交流提出了希望,希望此次座谈不同于以往,既不是简单地谈文学创作,也不是孤立地谈影视改编,而是从更高的站位看文学和影视的共生,进一步思考新时代文学多样的可能性,换言之,“创作的精”和“作品的好”任何时候都是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主持座谈会

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共生,是从“作品”到“精品”的高维提炼表达

电视剧《人世间》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程武致辞

这部剧的主要人物周氏三兄妹,都没有时下影视剧中司空见惯的主角光环或“开挂”的传奇人生,生活中面临不同的困境与艰难的抉择,正是作品朴素的现实主义气质打动了程武,因此读完原著小说不久,他当即决定倾注力量对这部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因防控疫情需要,程武未能亲临现场,他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发表了致辞,他十分认同新华社对这部改编作品的评价:“《人世间》就是平凡中国人的人间事,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平民百姓在宽广温厚的中国大地上,火一样地爱着拼搏着、随万物生长的坚强模样。”作为电视剧出品人,程武表示,文学与影视的有机跨界与融合,是两种文艺形态从“高原”迈向“高峰”的重要创新路径,也是从“作品”到“精品”的高维提炼表达。

长篇小说《人世间》作者梁晓声发言

原著作者梁晓声起初并不看好《人世间》的影视改编,甚至对专程前来商量改编事宜的年轻人“泼了不少冷水”,直到导演李路接触《人世间》原著后明确表示“这才是我要拍的作品”。两人在多次探班过程中终于达成了拍摄一部“向底层人民致敬”的作品的共识。在梁晓声看来,剧作中对东北方言的运用,演员表演对周母等人物形象的丰富,“周父认可郑娟”等剧版不同于原著情节的细节设计,都极其具有启发意义,“如果小说可以重写,这些智慧之处都是值得借鉴和吸纳的。”

电视剧《人世间》导演、总制片人李路发言

“看完这部剧眼睛突然变清澈了”等暖心留言,为了更好观看剧集购买新电视机等真实发生的小事说明了观众对这部作品的热爱,这些言行都鼓励了导演李路。思考这部剧成功的原因,他认为正是扎实的原著提供了改编的三个基础,即“强大的思想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历史纵深感”。

电视剧《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发言

编剧王海鸰本身也是一位小说家,熟悉个人化的创作规律,以往她几乎不接受改编他人作品的工作,也因此“险些错过补上自己的一个认知盲点的机会”。多重身份的她深知严肃文学的个人化属性和电视剧艺术大众化特点之间的冲突,为了避免创作干扰,“让观众看到创作者的每一处真诚”,她唯有像保护天真般地“躲开”原著作者梁晓声,也并未在拍摄过程中探班剧组,以此保持创作状态的纯粹。她认为,借电视剧的成功,未来应更强调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影视的风气已经走向艺术化,作家要坚持独立思考与写作,而非迎合,才可能行之久远”。

美学的成功在于唤起失落的文化基因

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人世间》中呈现的宏大时代背景、现实题材作品的社会价值以及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电视剧《人世间》播出以来,意料之中地锁定了亲历剧中历史的一部分观众,而在这之外,还意料之外地收获了90后、00后观众的喜爱,这其中的逻辑值得深思。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饶曙光发言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饶曙光注意到,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之一是现象级电视剧《人世间》在春节期间播出,吸引和稳固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在家中准时收看。到底什么样的美学特质使得《人世间》的播出出现如此景象?在饶曙光看来,这部改编作品不只有对社会历史、人心的艺术呈现,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不忘人民立场和底层情怀,更不缺少对价值观的建构,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描写况味人生。作品在看到社会进步的同时避免了对问题的遮蔽和美化,也正因如此,实现了从人物内在逻辑到现实逻辑的通达。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发言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评价《人世间》是一部“情满荧屏、义满荧屏,有情有义的开年大戏”,电视剧很好地延续了小说建构的“放射状结构”,以周家三兄妹为原点,“由点及网”,擅于运用镜头语言,更细致地描摹了“周郝亲家间的交往”“周家接受郑娟”“秉义与冬梅在困境中不离不弃”等情节,“在细节处体现出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内涵。”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发言

对影视改编中“写心”的部分,《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称,“把苦不堪言的东西嚼碎了咽下去,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查和揭示。”此外,剧中多处富有思想性的辩论触及心灵,“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看待世界、选择、坚守、仁义……”,这些富有哲思的辩题无不与人物情节完美融合在一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认为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已经成为“文学与电视剧共推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文艺范式”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彰显了“心性”的现实主义美学,可以给予当代同类题材电视剧以及其他门类艺术创作以有益的美学范式启迪。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发言

“从原著到剧集,《人世间》回归了这些年文艺创作被冷落和忽视的一个方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认为这部改编作品成功地使得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也能“感同身受”,通过声情并茂的形式理解了当代中国是怎样走过来的。

对文化产业建设具有前瞻性启示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发言

影视改编无疑是当下文学现场不容忽视的议题,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适合做影视改编?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以另一部热度居高不下、具有广泛话题度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提出问题。作者龙平平完成了由党史专家到电视编剧,再到小说新秀的转身。从《觉醒年代》到《人世间》,这早已不是凭借“单打独斗”论英雄的时代,“是时候重新考量如何界定和理解严肃文学的内涵及外延了。”阎晶明说。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发言

何向阳以《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为题,梳理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刘醒龙《凤凰琴》、周大新《安魂》等走入社会生活视野、形成“破圈”效应的范例。2019年年底,中国作家协会经与国家电影局协商,建立了由中国作协创研部牵头的影视推介机制,该机制自2020年1月启动以来,向国家电影局推荐了适合影视改编的优秀作品近百部。未来,对应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接受美学的转型,文学与影视必将相辅相成、交融共生,在双向驱动中,深刻反映时代变革和现实生活,不断焕发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深度参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构。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裁潘凯雄发言

谈及文学作品的“IP”开发,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裁潘凯雄表示,长篇小说《人世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IP”,当它的经典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确定之后,它被阐释的空间必然随之不断放大,也意味着这个“IP”被开发的空间会更大。“本次长篇电视剧的成功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审美享受,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发言

观众谈论起“崇拜是爱的基础”等剧中“金句”乐此不疲,各种新媒体传播平台上,这些具有 “即时性”和“赞赏感”的表达屡屡“出圈”,注意到这一成功范式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人世间》改编的成功对原创文学、大众艺术生产构成了重要启示,“越是坚持个性化、坚持做到极致的原创文学和大众艺术生产越能‘破圈’,因为未来塑造精品的过程也应包含产品意识和产业概念,除深耕内容产品本身,将周边产品开发也纳入到考量之中,其所释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是可观的。”

申积军、刘琼、李师东、胡平、张德祥、丛治辰、戴清、张莉、李云雷、王国平、孙佳山、何弘等专家也作了现场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人世间》这部现实题材当代大剧和文学作品的爆火出圈,源于原著作者厚重的历史生活底蕴与主创人员的匠心制作,于细微处洞见生活本质,准确捕捉人世间细腻的情感,最终呈现出质朴可爱的人物形象、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活真实的人民生活景观,引发观众心底最深处的情感共鸣。

据悉,《人世间》自开播以来好评不断,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豆瓣评分高达8.1,目前已累计超4亿受众观看。长篇小说《人世间》2017年11月出版到获茅盾文学奖之前,累积发行4万套;获茅盾文学奖之后,截至2021年年底,又发行了16万套。今年开年的两个月时间里,发行22万套。电视剧开播以来,当当、京东两个电商平台的实际销售为5万多套。(本文图片由王纪国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