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浦东夜未眠 ——专访作家何建明
来源:上观新闻 | 沈轶伦  2022年03月30日14:27

不久前,作家何建明从北京出差到上海,因疫情滞留上海十余日。

曾写过《浦东史诗》《上海表情》《革命者》等上海题材的书籍,也曾采访过浦东开发开放的建设者、上海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何建明身处疫情中心,以局外人的眼光观察上海,站在浦东理解这座城市:

“这座城市的血脉决定了上海是了不起的伟大城市,绝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

3月28日,上午9点02分,上海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官方微信号发表作家何建明的短文《高傲的城市已在卑微中坚挺着……》。就在前一天,上海宣布将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

文章发布之际,往日车水马龙的陆家嘴一片寂静。在这个城市地标区域高耸的天际线中,无数摩天大楼的窗户内,有一扇酒店窗户的背后,住着何建明。

这位十几天前恰好从北京到上海出差,因疫情原因滞留上海的作家,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到了下午3点,短文的阅读量已达10万+。何建明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并留言:“说明大家很关注上海疫情……我相信上海有能力应对如此大的困难,因为历史上她曾经历过血腥的洗礼与像浦东一样的崛起。我们给它一些时间吧!”

也就在2年前的2020年1月15日,当时,为采访,作家何建明来到上海,也是入住浦东。那天,正是上海的“一号病人”到医院求诊的日子。一个多月后,何建明已完成20万字《上海表情》书稿,并立即着手开始创作报告文学《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两部作品均聚焦抗疫中的上海。加上前后接连出版的描绘上海改革开放伟业的宏大叙事的《浦东史诗》和致敬先烈在上海奋斗的初心使命的《革命者》,导致许多人都以为,何建明住在上海,他就是上海人。

而他说,“是和上海有缘”。

此刻的静默,

是上海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与希望

上观新闻:3月27日晚,您睡得好吗?

何建明:几乎没睡。当天晚上8点多得知《关于做好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的通告》消息后,我就不断收到朋友们的微信、短信,还看到许多浦东人夜色中排队购物的视频。我感到焦虑、不安,也的确紧张,一直到28日凌晨2点多,才迷迷糊糊打了个盹,四五点就醒来了。

我写好这篇《高傲的城市已在卑微中坚挺着》后,先发给几个朋友看了一下。有人说,此刻发这篇文章是否适合?但我想,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坚持用自己的观察观察城市、观察人们,然后用我的声音为思考发声。

上观新闻:为何会想写这样一篇短文?“卑微”,一般来说指微弱、低下。如何理解你选择的这个词?

何建明:这也是我的朋友们较为担心和犹豫的。他们担心我使用了一个贬义词,被误解。但我在这里想说,卑微,不是降低了人格,更不是否定已有的成就,而是一种放下身段,更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谦逊态度。

我说,上海是一座高傲的城市。在这里,我所指的“高傲”,是高贵和骄傲的意思。我觉得上海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她值得包括每一个上海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既高贵又骄傲。但另一方面,有时高傲也会给外人留下不太舒服的感觉,被人格外关注。此刻,上海遇到难题,在浦东封控前几天,我就已经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在嘲讽上海,而且不乏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味道。这当然不厚道,但也可以理解,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所以我想写一点文字,扭转一下这种腔调和情绪。上海不应该被这么对待,我要呼吁:“不要再在评论圈里每天嘲讽和调侃上海和上海人了。”

在这特定的时刻,上海面对特定的困难,能够扎实求真地去面对问题,能去及时调整政策。这种谦虚是实事求是的。且这种高傲和这种谦卑,我认为不仅仅是上海,也是整个国家,包括全世界的城市,都应该有的精神。如果没有这两种态度,人类可能会遭遇更惨的结局。

今天嘲笑上海的人,也许明天会遭遇别的方面的考验。到时候上海人应该以何种姿态回报?我想,过去无数次的历史证明,上海人只会回报以更多忍辱负重地干活、更多实实在在的支援、更多按照既定目标推进做事的努力。只要看看上海一直以来对国家做了多大的贡献,答案自明。

这个城市正在努力承受一切——从我这个局外人看来,上海一直这样想、也一直这样做着。这座城市是崇高的。所以我说,“这样的卑微难道不是尊严?这样的卑微难道不是品格和素质?今天的卑微,就是为了明天不卑微。卑微的前面,是病毒的屈服和黎明的开始……今天的卑微,是为了明天更加扬眉吐气!”

上海或许选择了一条困难的探索之路,因为必须有人杀出一条与病毒生死搏杀的血路来。此刻的静默,是静默中的蓄势待发,是上海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与希望。

上观新闻:短文发出后,有没有收到读者的反馈?

何建明:很多。其中我朋友给我转来上海一位大学教授的留言,说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简朴、有感情又有哲理的文章了,看似平淡,但给予上海信心和力量。

我想,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城市,没有谁会始终十全十美的。一旦发现问题,能实事求是及时调整,这就很好。让整座城市一起来踏实工作,一心抗疫,扼杀病毒,这就是最有面子的事。

浦东是热血汗水和勇气的见证,

这次也一样

上观新闻:2年前,新冠疫情暴发时您正好在上海,成就了《上海表情》和《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这次您又正好滞留上海。近年来每一个上海的关键时刻,您都恰好在这座城市,注定成为上海的见证者。

何建明:我和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情感羁绊。我写《革命者》,写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是因为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多的地方。在100年前,上海大约有100万产业工人,基本上占到了整个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半。这其中,就有我爷爷的爷爷那一批人。

我是苏州人,我爷爷的爷爷他们三兄弟原来在老家都是修船的,年轻力壮,于是一起到上海滩来闯一闯。他们沿着苏州河,把树木贩运到上海来造船。当时黄浦江上千帆竞发,有不少船的木料,就来自我爷爷的爷爷。后来他们小有积蓄,我爷爷的爷爷就在浦东今天的陆家嘴这里开设了一个码头,专事修船造船。

我们苏州的家族不断向上海转移的过程中,见证了上海惊人的城市发展速度,也见证了我爷爷的爷爷他们这样一大批产业工人的诞生。等到抗日战争爆发,此时已经到我爷爷一辈。为了躲避战火,他就回苏州老家了。从我父亲开始,就在苏州生活。一晃多年过去,我又用笔续写了我的祖辈和上海的缘分。如果有时间,我会以家族故事为蓝本,写一部长篇小说。

这些年,因为一直写上海题材的作品,所以我常常住在浦东陆家嘴地区的酒店。从酒店窗户望出的黄浦江,遥想一个世纪前,“早上涨潮时,吴淞口的船排着队,带着革命者的新鲜血液,来了一波又一波。夕阳西下,潮退时,一排排船带着革命的富饶资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这就是大上海的概念和品质。

两年前,我完成《浦东史诗》后,开始着手写一本法制方面的作品。当时,我从浙江采访好后回到上海,疫情氛围忽然一下子紧张了。

对疫情,其实我并不惶恐。2003年非典暴发时,我在北京,到处采访,犹如当兵的上战场,不知畏惧为何物。后来我写了《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2020年我到上海时,正是上海的“一号病人”求诊的当天。也就是那天,整个上海在第一时间开动了防控机器,精准到每个细节。后来有人嘲笑“上海人怕死”,这其实是因为不了解上海人做事风格而产生的极大误会。

上观新闻:这一次呢?

何建明:这次,我本来在上海处理一些工作后准备要回北京家里的。但忽然上海“带星”,我回不了北京,就此耽搁在上海。

起初,我对这样的滞留感到很笃定,因为我对上海有信心。我自认为了解上海,什么样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但不断看到大家发来的视频和消息,实话说,当中有几天我有点紧张了。我血糖高,本来饭后需要快步走,但忽然有一天酒店工作人员告诉我,不能走路了,我只能回房间。这样,我全部时间只能在房间里。27日晚上又听说浦东即将封控,更焦虑了。

28日早晨,我还在担忧中,酒店工作人员送来了黄瓜和鸡蛋。之前联系的街道工作人员把我每日必需的胰岛素注射剂送来了。我很感动,是脚下这片热土重新给了我信心。过去上海从未向任何困难屈服,这次也一样。浦东是热血汗水和勇气的见证,这次也一样。

卧倒不是躺平,

卧倒是为了更有目标、更有力量地发起冲锋

上观新闻:在《浦东史诗》里,您称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爱情河。

何建明:我刚才不是说我家祖先是苏州人,顺着苏州河到上海来谋生吗?除了黄浦江,我觉得上海的母亲河也应该算上苏州河,这点老上海人应该不会反对的。

除了母亲河,我觉得世界任何大城市都有一条爱情河。黄浦江就是一条爱情河。

入夜看两岸,浦西如王子,浦东似公主,当年的上海世博会如他们的婚礼。我觉得这是浪漫的。现在短暂隔离,相信在团聚时会更和睦。

河流属于自然。这几天我在想,面对这么大的城市,人有时会在意那些人所创造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容易忽视自然在城市中的力量。当人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大,人的创造力可以上天入地时,日常看不到的病毒,给予人类的反作用可能也会相应变大。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眼前的放缓、短暂的停留、必要的反思,是有一定好处的。

人可以创造人间的奇迹,人很伟大,但与自然界中那些看不到的病毒作斗争时,人还要多学点本事。这点,也是我们未来在城市建设中要格外重视的。

上观新闻:疫情给了百姓的生活、购物、求医、出行,都带来很多不便和影响。听闻令堂春节期间去世,而您目前仍无法前往苏州祭拜,请节哀。

何建明:目前确实无法成行,感谢你的关心。我是部队里出来的,最近也一直在想:我们上战场时,呐喊冲锋是一种情况,必要时停下来观察敌情、了解战场也很重要;但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我们无法一下子冲锋时,要卧倒。但卧倒不是躺平,卧倒的目的,是为了更有目标、更有力量地站起来发起冲锋,直至胜利。

这几天封闭在房间里,我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窗外的陆家嘴的大片高楼,楼宇似乎也凝固在那里,确实令人感叹。现在浦东的静默前所未见,让人心里不好过。

我一直认为,在城市中,这些高楼大厦和所有的房屋与公园、马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人具有多么伟大的创造力,才能建造出这么多的楼宇和漂亮的建筑。但现在这些楼宇、公园、马路都那么安静,这静默叫人难受。

然而我写过《浦东史诗》,采访过浦东开发开放的建设者,我了解当年八百壮士过江东的勇气。我站在浦东理解上海的气质。“浦东就是一首激昂高扬、催人泪下、美轮美奂、余香千载的交响与史诗。”我认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决定了上海是了不起的伟大城市,绝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阳光一定会出现,温暖一定会重新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些楼宇、马路、公园和城市的一切也会随着人们的重返再次熠熠发光。

我必须、也只能用坦克的精神

来面对我的写作主题

上观新闻:这些年,您出版了很多报告文学作品。您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创作的速度来自于自己像重型坦克一般高强度的采访写作。在无数采访经历中,您最大的感悟是,“那些为国家建设奉献一生的工程师,那些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那些在世界维护中国形象的外交人员,让你一次次感受到自己的重任和担责,没有理由不争分夺秒客观表现这些发生在时代各个角落的感人故事”。

何建明:是的,过去我们有个说法,说报告文学是轻骑兵,不如长篇小说这么厚重。但我想说,时代不同了,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伟大巨变,我们今天看待报告文学的创作,就要像我们当初建设浦东一样,要一开始就请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来规划,然后用城市全部力量来建设好。我就是要以毕其功于一役的精神来写报告文学——像重型坦克那样,用所有力量压上去。

我记得写港珠澳大桥题材的作品《大桥》时,我站在海底隧道,在海平面下40米左右的位置,面前犹如一个海底的人民大会堂,如此庄严,令我肃然。我必须、也只能用坦克的精神来面对我的写作主题。

写《浦东史诗》是在2018年,从3月到7月,五个月间我完成了所有采访并写了四十万字的作品。其中一段时间,我还要带着八旬母亲在身边。有一天,在创作中我突然头疼得不行,最后实在拖不过去,赶回北京就诊,确诊带状疱疹。我记得交稿后去贵州开会,当时拍的照片上我头上还有带状疱疹留下的深深疤痕。

上观新闻:不久前,作为国内首个创意写作领域的专业奖项,由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和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发起的“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在上海揭晓,16位作家、学者分获作品奖、理论奖和教学贡献奖。这个“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就是由您捐资设立的。

何建明:我不会忘记,2020年12月的一天,也就是我生日的当天,正是在上海,国内首个以当代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学术研究机构——何建明文学研究院揭牌成立,令我十分感动。从那天起,我就立下誓愿,要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才能,为上海、为祖国写出更好的作品。我也愿意把自己积累与实践的创作经验奉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创造当代中国的文学高峰。

很多朋友希望我能为年轻的写作者多做点工作。我了解到目前国内还没有创意写作领域的奖项,所以想就设一个奖吧。现在,高校开设创意写作的专业很多,这很好。不过我觉得,应该更关注具有当代中国特色、中国意义的创新性的写作,而不仅仅是作坊式的写作。传统作家的介入对校园写作更有意义。

“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的首个奖金10万元的作品奖由云南作家张国庆的《犀鸟启示录》获得。评委会评得很细致。他们认为,这部作品融合了深度报道、生态文学、科普文学、地方志、行业史等多种非虚构文体,反映中缅边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现状,重现观鸟从业者的在地生活,展望尚未进入大众视野的观鸟旅游业的前景,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而言,都给当代纪实文学打开了新的思路。

我想,有一个奖,或许可以鼓励更多作家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和社会青年加入创意写作行列,让年轻写作者了解传统的创作手法,让传统作家了解新兴、时尚的写作形态,让中国文学呈现更精彩的样貌。

 

致黄浦江:你在流动,我心泪随动

何建明

被困家中

我的心犹如被巨石压着喘不过气哟

春天——你的温暖在哪个尽头

请告诉我

告诉我

何时我们能够到院庭

到外面走走

而且不用戴着口罩

像以往那样轻松愉快地欢笑着

自由着

一个特殊的节日——

城,没有了喧嚣

街,不见了行人

唯有每个居民宿舍的窗口里亮着灯火

遵守着同一条纪律:

不让疫情再肆虐地侵袭到我们身上

是,这是一场生死较量

我们与病毒,也与我们自己

没有回旋的余地

只有听从一个号召:

保护自己和亲人

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

许多时候我有些消沉与悲苦

因为每一次、每一日的疫情“简报”

总如针扎在心尖

有种欲哭无泪的痛楚……

于是我每天站在窗口

看到了奔流不息的你时

我总是默默流泪

默默祈祷

为了我的城市

我的人民

还有大批大批被隔离的

患者以及冲锋在前线的医生和护士

也许此刻,也许此时

也许这个不该有的节日

人们把你忘在一边

等待疫情的变化

然而你——依然默默地潮去潮落

背上万千重任、驮上百舟千船

不分昼夜地日复一日

日复一日

呵,黄浦江啊

你再一次闪亮着“母亲河”的光芒

让我懂得和明白了什么叫无怨无悔

爱的伟大,伟大的爱

你,还在流动

你从未不曾流动

你从不为风与云所动

你也不曾为喜与悲改变自己的脚步

你更不可能丢下这个城市

和城市里的每个人

每一个我的姐妹兄弟

呵,我已无更美的语言赞美你

唯有每天热的心、热的泪

随你而动

而动

(此诗写于2020年2月2日上海浦东 刊发时有改动)

(本文已获得转载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