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用文字之美呈现客观真实的世界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 徐敏    2022年05月07日12:03

作为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何建明数十年来笔耕不辍,为读者奉献了涉及各个领域、讲述中国故事的报告文学作品。何建明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等,除了《革命者》《雨花台》《诗在远方》等代表作外,也是《战狼2》《山海情》《百姓书记》《国家行动》等影视作品的原著作者。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站位高远,笔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语言风格大气澎湃又不失优美诗意。近期,他回到家乡苏州,采访并书写了苏州工业园区的来自电子、纳米、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秀“海归”人才,辑录为《万鸟归巢》一书,讲述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以这本《万鸟归巢》为切入点,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就新书写作、理念表达以及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等话题对何建明进行了采访,他对记者的问题均作了详细而真诚的回答。

新作《万鸟归巢》:书写回归祖国的海归精英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这本《万鸟归巢》聚焦的是生物、医学、物理等领域的科学家或者精英人士,并且书写的是您的家乡苏州的工业园区。比起此前的作品,这次采访和书写有什么不同的体验或感受?

何建明:我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了,写过各式各样的题材,采访不同的对象,书写不同领域和各种人物、各种突发事件,都是我的特殊经历,所以像《万鸟归巢》这一类作品的写作,依然对我来说并不是难题。如果有些难的话,首先是这些海归都是高科技方面的专家,他们所从事的都是世界前沿科学,写他们需要了解和学习不少东西,这是个本书创作上所要遇到的难点。但这已经习惯了。

跟你说个笑话:以前我是属于不敢说话、害怕场面的人,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几十年写报告文学,接触的人和事无数。曾经在从事创作40年时,有新华社记者采访,问我因为写作而到底采访过多少人。我大概做了一个统计,至少在1万人以上,而1万人中既有领袖,又有百姓,既有钱学森这样的大师,还有最底层的流浪汉……见多了,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多了,所以现场不管什么场合,如果要讲话和讲课,我是不需要讲稿的。这就是写作带给我的经验与收获。

采访海归人员为国创业奉献过程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像我书中写到的这些海归人员一样,带着世界前沿的科学与学术成果回来为国家做事,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其他可能不缺什么,缺的就是科技方面的前沿成果。这是印象最深的地方。

记者:在此前的访谈中您曾谈到,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同时也应该是一名思想家。通过这本《万鸟归巢》,您最想传递的思想或者理念是什么?

何建明:我想通过《万鸟归巢》告诉今天的青年,尤其是在校的青年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国家的富强与个人的志向,其实是一致的。你想在这个世界上实现理想、创造伟业,只有把祖国和个人的发展与利益融为一体,这种理想和创造可能是最美好的。无数人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世界上有赚不完的钱,有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然而只有把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幸福,同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融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荣耀和富有。钱学森等许多让后人尊敬的“大海归”所树立的榜样,可以让今天的青年人,尤其是已经出国或准备出国的青年学生作为一个参照。如果自己的祖国不够强大,你个人想强大其实都很难。而能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融在一起,才可能是最完美的理想和事业。

《万鸟归巢》中的人物也证明了这一点,祖国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家园和理想地。

真实性和文学性从来不是矛盾的

记者:科学家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多是严谨甚至刻板的,但是在这本《万鸟归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立体的科研人士。请问如何做到将看似单调人物写得立体饱满?写好、写活每一个人物的技巧或方式是什么?

何建明:海归派人物并不像传统的科学家那样比较刻板。今天的海归人员,他们接受的是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的文化和知识,也包括了那里的文化与文明,所以我感觉他们并不刻板,即使有几个刻板一点,但也属于可爱型的。多数海归人员都是既严谨又浪漫的实干人物,他们身上有许多优点和多面性的地方。比如他们是科学家,但他们也喜欢人文。他们整天埋头苦干,但也十分顾家、会生活。他们是今天的这个世界的具象性人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科学家的严谨,也可以看到商人的精明,同时还能看到新一代人的现代色彩。

要写好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近他们,做他们的朋友,理解和了解他们,包括他们的业余生活,个人爱好,这些都是写好他们的要点。同时每一个人都有个性,把个性写出来,把个性的故事叙述好,那就是一部生动的“万鸟归巢图”。我曾经在浙江一个农村看到过万鸟归巢的情景,那情景真的震撼和心惊,实在太气势磅礴了!在苏州工业园区这个“中国窗口”内,我也深深地被家乡的这块土地上的那些海归“鸟”的生存与精神状态,为他们回国创业和所作出的贡献而感动。只有在被他人感动之后,才可能写好被采访的对象。

如果一定要说点写作技巧的话,那就是写出他们的个性,写出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相关的科学与业绩的精彩性就行。那样的作品,在一般的文学里是看不到的,因为中国的作家基本很少涉及到科学领域、前沿领域中的人和事。

记者:“湖面和风习习,我们忍不住蹲下身,捧一掬清水,拂面而吻。”“有的人在荒凉暗黑之地一出现,就好比金光闪闪的太阳;而有的人宛若天宇中的一颗星星,你或许根本发现不到它的寻在和光亮……”在《万鸟归巢》中读到了可媲美诗句的优美句子,感受到极高的文学性。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如何处理真实与文学的关系?

何建明:我一直认为现在一些作家不会写报告文学,也不太懂什么是真正的报告文学,反正觉得能够把人和物写出来就是“报告文学”了。读者更不了解什么是“报告文学”,一看刊物和报纸上标上“报告文学”,就以为那一定是报告文学了。

其实不然,许多挂着“报告文学”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报告文学,它们只是新闻报道的“扩大版”而已,既没有文学性,又不没有多少报告性。真正的报告文学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首先必须有文字的美、文字的深刻度和精准度,以及文字的思想和艺术性,即它不是简单的直白式的叙述,把人和物说明白就行了。真正的报告文学,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精彩而巧妙的叙述结构,以及文字优美的特殊魅力;要有现场感、画面感和温度感,让人身如其境,引人入胜且进入角色;甚至有时还需要成为作品中的人物参照物,因而最终实现思想与环境的共振。这大概就是文学性的基本要求吧。

真实性和文学性从来不是矛盾的。需要的是作家有能力将真实的客观世界,通过文字之美,形成我们可以阅读、并从中获得心灵颤动的力量与情操。客观世界的“真”,就是通过文学的这些艺术魅力实现的,否则“真”的价值就不能具有作用。文学如果不从客观生活的本身寻找到真实、体现其真实,那这种文学最终也是会枯萎的。

记录当下,报告文学的介入无法替代

记者:在您看来,报告文学比小说等虚构的文学形式,写作有何困难或不同之处?

何建明:报告文学的难度在于它在确保所叙述的人和物等都必须在客观条件下真实存在的,而小说等虚构作品就不需要这样严格。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报告文学作家只能在已经掌握的真实材料基础上,进行艺术的表达,俗话说报告文学是戴着脚镣跳舞,你必须遵循的必须遵循,你还一定是“文学”的和“艺术”的。所谓文学和艺术的,就是让读者读后会感动、会流泪、会与作者一样去思考和省悟,这就是报告文学。

记者:您的报告文学作品不少聚焦时代变迁或波澜壮阔的大事件。您认为报告文学的灵魂是什么?如何看待报告文学之于书写当下、记录历史的意义?

何建明:报告文学的灵魂,最重要的是它表达和书写的内容,一定具有时代意义,其次是文学意义,再者是对社会具有推动的进步意义,不管写歌颂式的还是批判类的,这是根本。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报告文学是最直接和最能比较好地完成书写中国故事的一个文体。当读者们不太喜欢那些并不了解今天社会的真实一面的小说家时,报告文学作家的作品就成了公众比较喜欢的文体。但这还远远不够,读者喜欢通过比手机信息更精准和深刻地对某些人、某些事物进行更深层地了解时,报告文学就显示了天的这种独特魅力。所以说,无论现代科技怎么发展,涉及到人的情感、社会发展的细节,即人的变化时,报告文学的介入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会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和记录疫情

记者:当下非虚构写作是很热的一种写作门类。对于青年写作者如何写好非虚构作品,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指点?

何建明:非虚构在当下有点热,其原因是大家认为原来虚构的小说之类的东西,虚得太玄了,根本不值得一驳,因为它太远离真实的社会了,所以开始看非虚构的东西了。非虚构作品可以介入个人的情感与观点,这种介入,让文体本身具有了特别的生机和包容度,同时在文体本身的创造性方面也能获得随心所欲的某些突破。成为“人人可以写,可以人人写”的一种新的写作状态。这是非虚构发展比较快的原因。

但现在有些非虚构又十分有害,因为真真假假的太多。当非虚构渗入了并不是非虚构的东西之后,其呈现的就是有害的假东西,这样的假的东西一多,与虚幻小说有什么区别?甚至会让人感觉作者是有意在“玩”别人的感情。我并不反对写非虚构渗入一些个人的感情与独立的观察意识,即使偶尔出现些“虚”的东西也不是绝对不行,但真正的非虚构事实上就是必须把真实作为绝对的真理来对待。就是个人的某种偏见,也应该符合个人化的主观真实、内心真实,而非有假情假意欺骗读者。

记者:3月底,您写过一篇关于上海疫情的短文《高傲的城市已在卑微中坚挺着……》。对于这几年新冠疫情,您是否已经或者打算开展写作计划?之于这样的大事件,写作者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和记录?

何建明:对于上海的疫情,大家很关心。我一直在上海,经历了整个上海的疫情时期。关于上海在疫情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确实触目惊心,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与承受能力。我身在其中,也一样。有些事情到现在也不明白:比如为什么强大的人类就无法应对连影子都见不着的病毒?为什么病毒就是比人类高出一招而让自认为聪明智慧的人类吃尽苦头?

我也有100个问题没有弄明白,有的看来永远也弄不明白。但有几点我认为值得思考:人类其实很不强大,人类其实很脆弱,人类其实严重缺乏自救意识,人类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可爱……总之,人类需要反省和反思的地方太多太多,特别是对一个飞速发展起来的民族,通过这场疫情,我们需要认真清醒地做些“减法”是大有必要。

对疫情中的这些观察与思考,我会以我的方式去书写和记录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