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时代精神 展现人民情怀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观察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奖项评奖委员会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各评委会在国家公证机构的公证下进行最后一轮投票,庄重、严肃的计票环节结束之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宣读投票结果。经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审核批准,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是对35名作者、译者辛勤劳动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文学满怀信心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投票结束的讲话中指出,评奖工作是遴选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的工作,评委们从尊重文学、尊重作家的劳动成果出发,把握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坚持正确导向,坚守社会责任和艺术良知,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最终选出了35部体现4年来各门类、各文体创作突出成就的作品。
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 呈现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谢有顺表示,中篇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容量都比较大,这届参评作品中,篇幅长、精神饱满度高的中篇很多,最终获奖的5部作品,《红骆驼》致敬核工业事业中的无名英雄,有正大之气;《荒野步枪手》以节制明快的语言塑造了当代军人的个性形象;《过往》以其独有的故事张力诠释了人性的美德和宽恕的力量;《荒原上》粗粝有力地展示了青春和生命的新鲜质地;《飞发》通过日常生活史的考证写出了个人命运与香港的精神风貌。谢有顺说,这次获奖的5位作家,分布于不同年龄段,有些是写作多年的成熟作家,有些是刚刚起步的青年作家,有专业作家,也有军人和自由职业者,各方面都具代表性。尤其是葛亮作为第一位得奖的香港作家,可谓本届一大亮点。
短篇小说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本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的创作年限为2018年至2021年,这4年是短篇小说创作持续稳健发展的4年。参评的286部作品(含小小说),内容上题材多样、涵盖丰富,艺术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既有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观照,也有奔放的浪漫主义抒怀,更有对艺术方法与表现形式的大胆探索与实践。队伍结构上,老一代作家宝刀不老,目光更加犀利、思考更加深邃、笔力更加娴熟;中年一代风采依旧、笔耕不辍;年青一代大步登上文坛,带来一股清新怡人的新风。
报告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张志强表示,报告文学作家们敏锐地理解和书写丰富多彩的现实,在呈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风范的同时,兼具人文关怀、文化思考与深度的精神挖掘。从338部参评作品中,可以窥见这届报告文学参评作品“多、新、深、美”的鲜明刻度。“多”既指题材的广泛,也指表现方式的多样,建党百年、脱贫攻坚、航天科技、时代英模等诸多题材繁花锦簇,写作手法也呈现出多样化气象。“新”是指视角的新鲜程度,作家们在现实题材中找到了新视角,在历史话题中有了新发现。“深”是指作家的思想深度与认识高度,优秀的作家展现出激情之外的理性与见识。“美”是指作品的文学性,不少参选作品都在语言、叙事、结构上有新颖独到之处,展现出报告文学的独特品质。
诗歌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宗仁发表示,就参评的219部诗集而言,4年来的诗歌创作无疑有着可喜的收获。无论是在体现“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方面,还是在诗歌艺术的探索创新方面,诗人们的努力都可圈可点。刘笑伟的《岁月青铜》有着饱满的家国情怀,弹奏出了新时代雄浑大气的旋律;陈人杰的《山海间》以富有灵性的笔触,呈现出西部的神奇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韩东的《奇迹》在精湛的淬炼中有了更多生活的温度;路也的《天空下》将对现实的细微体察与游历大千世界的感悟融于一体,语言把握旷达开阔;臧棣的《诗歌植物学》格物致知,在身边所见的植物中深入发掘着诗意和美学。
多方面、多角度体现艺术水准
“本届鲁迅文学奖共有237部作品参评散文杂文奖,申报作品多、艺术水准高,类型丰富,笔法多样,创作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涉及社会文化生活多个领域,展现了近些年中国散文杂文创作的巨大成绩。”散文杂文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房伟认为,自然书写、历史叙述与乡土关怀是本次参评作品体现出的三大趋势。参评作品还体现出艺术性的提高与文体的创新,或继承文章学传统、致敬传统文化,或拓展文体疆界、吸纳其他文体特质,表现出近些年来散文杂文作家在艺术上卓有成效的探索。
文学 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杨扬说,本届鲁迅文学奖的文学 参评作品数量较往届有所增加,各代际评论家悉数登场亮相,形成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广泛覆盖和多姿多彩。评论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和突出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小说、小说家的评论较多,如张莉的《小说风景》、张学昕的《中国当代小说八论》、郜元宝的《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等,同时诗歌、报告文学、网络文学、戏剧等其他文体均有涉及。
文学翻译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董强说,本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的参评作品,在语种、体裁、译者年龄分布上,均体现出了很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青年学者许小凡专攻艾略特,翻译了戈登的《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这部鸿篇巨制,全面呈现了这位诗人、思想家的生活历程和复杂内心;德里克·沃尔科特的《奥麦罗斯》采用现代罕见的史诗体,译者杨铁军将全书翻译得回肠荡气、引人入胜;陈方翻译的《我的孩子们》是俄罗斯女作家雅辛娜的长篇力作,译者以女性的细腻,充分传递了原作的韵味;日本作家藤泽周平的《小说周边》娓娓道来,充满沉静和智慧,竺祖慈的译笔老到传神,可谓达到了与作者相同的心境;阿拉伯语翻译家薛庆国长期从事阿拉伯语文学研究,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将阿多尼斯充满智慧与想象的诗集《风的作品之目录》献给中国读者,读来直入人心。
在全社会凝聚磅礴的文学力量
文学评奖是推动出作品、出人才、促进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有力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成就,见证了中国文学与时代、与人民的紧密联系,见证了中国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的卓越创造,是对过往成绩的一次总结和梳理。同时评委们也深刻意识到,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学的历史方位,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坚持守正创新,勇攀文学高峰,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品力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本届鲁迅文学奖各奖项评奖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介绍,中国作协计划从本届鲁迅文学奖开始,打造以国家级文学奖颁奖活动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展现新时代作家昂扬向上、勇攀艺术高峰的志向和努力,展示欣欣向荣的新时代文学的卓越成就,让优秀作家作品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吸引更多读者,在全社会凝聚磅礴的文学力量。中国作协第十届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举办“中国文学盛典”的方案,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优秀的作家作品应该享有的荣誉与尊严,也是文学在新的传播环境和新的传播格局当中彰显价值、树立信心、拓宽道路的尝试和探索。中国作协将把“中国文学盛典”形成惯例,不断提升盛典的内涵,丰富盛典的形式,努力让全国广大读者、文学爱好者和社会各界更多地关心、关爱文学。
- 有力呈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成就[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