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梁晓声小说《人世间》被改编成电视剧带来的启示: 文学与影视应该如何相互借力?
来源:羊城晚报 | 阎晶明  2022年03月17日15:35

2022年初,由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成为开年大戏。这部三卷本长篇巨制,是最新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读者中早有广泛认同。《人世间》的成功改编,引发关于文学与影视关系的话题。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受影视编剧青睐?

梁晓声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几率非常高,年代跨度非常长。从上世纪80年代的《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到几年前的《知青》,再到现在的《人世间》,他的小说不但被影视制作人、编剧喜爱,而且引来观众热捧。为什么?因为梁晓声小说的现实主义品格、现实主义精神总能激起受众的关注。他的小说中有历史,那是当代人曾经经历、依然历历在目的当代史,是与今天的生活密切关联的历史;他的小说里有生活,这种生活与大的时代潮流相表里,通过对生活的描摹而再现社会风尚;他的小说里有个人命运,而这种个人命运又是一时代人命运的写照。作为对中国社会发展进行密切关注、深入思考并总能发出自己独特声音的作家,对小说人物故事的把握具有天然的优势。他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作者,作为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在高度和深度上有一种恰如其分的分寸感,不温不火,不急不缓,清晰而不僵硬,生动而不蹈虚,时代印迹、社会演进、人物命运、人性思考,各种要素妥帖地粘合为一体,因此特别容易引起影视界的关注。如果说电影已形成了商业片、文艺片、正剧大片等“类别”,电视剧艺术则有清晰的主流:现实生活+社会变迁+时代潮流+个人命运(有时也是家庭家族命运)+生活哲理+道德之善。

近年来,重要历史节点上取得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反响的作品中,电视剧往往拔得头筹。改革开放40周年是《大江大河》,建党100周年是《觉醒年代》,脱贫攻坚主题是《山海情》,纪念抗美援朝是《跨过鸭绿江》……这也折射出中国电视剧多年来的努力正在得到丰厚回报。从清晰地讲好故事,到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适合家庭观看的温和模式,再到家国情怀,中国电视剧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民情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作品与电视剧的匹配度如何,首先要看它与这些要求是否匹配。梁晓声的作品就是因其“高匹配度”而被关注、追踪、改编。

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说明了什么?

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观点,能够改编为影视剧,这当然是作品扩大社会影响的有利途径。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艺术上达到极致的小说是无法被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的。米兰·昆德拉曾指出,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纯粹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等视觉艺术后,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匠心必然会有所丢弃。这样的例子确实也能举出一些来。就中国而言,四大名著的改编即使几番重来,也不能代替原著的丰富内涵,无法尽显原著的艺术魅力。鲁迅在世时就劝人不要去改编《阿Q正传》,因为他担心那会只剩下滑稽。他的作品被改编,最成功的无疑是《祝福》,然而,电影《祝福》虽然也表现了祥林嫂的命运悲苦,却仍未能尽现悲惨遭遇带出的人性凉薄。

这种观点也可商榷。影视作品或许无法尽显一流小说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意蕴,但一样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许多经典的现代小说,本身就具有多个层面的价值。动感很强的故事、曲折多重的情节与深邃的思想、精确的文学语言,都有可能在同一部作品中融合、并存。影视艺术完全可能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适当选择,从而重构一部上乘之作。著名俄语文学翻译家刘文飞就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思想小说”的巅峰,而在读者中既叫好又叫座,是因为他的作品即使只在故事层面上,也是充满了紧张、悬疑,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甚至有流行小说的因素。根据陀氏小说改编的电影《罪与罚》、电视剧《卡拉马佐夫兄弟》,同样也是深受观众追捧的作品。

可以这样说,影视艺术可能无法完全道出小说作品的内涵,但作为独立的艺术,它同时也会衍展出更新的、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这虽然是来自于小说、从小说出发的,但也有其新的内涵。

文学与影视谁“成全”了谁?

在新的传媒时代,文学家们也应该开阔视野,以开放的胸襟向其他艺术学习,从中汲取创作的滋养。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影视艺术的头道工序,一剧之本的意思就是,文学作品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影视作品的成败。这些观点到今天仍有价值,但必须说,还不全面。

一是,影视艺术越来越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创作的作品数量之多超乎人们的预想。在大量的生产制作中,原创剧本占绝大多数。而且,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积累,电视剧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当庞大的、成熟的编剧队伍。这些编剧对电视剧艺术规律的理解和把握相对成熟,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创作方法”。

二是影视艺术对文学作品的借重不再刻板执行“忠实于原著”。二度创作的要求是很强很高的。比如电视剧《潜伏》,是根据龙一的小说改编的,但一篇短篇小说和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之间,编剧的创作量之大是可以想象的,虽然小说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构思和梗概。龙一的作品的确具有改编电视剧的潜质,以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借枪》同样是一部上乘之作。在谍战剧风行的几年里,文学家们在影视剧界充分展现创造故事、解读历史,将传奇故事与历史正剧相结合的能力。而且,他们也都程度不同参与了影视创作、制作。麦家、海飞、全勇先等就是例证。

三是通过影视擦亮了重要文学品牌。电视剧《人世间》特别注明是根据梁晓声同名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体现了影视对文学必须有的尊重。同时,通过影视艺术,重要的文学品牌更显其光亮。可以说,绝大多数茅奖获奖作家,都有作品被改编成为影视剧,茅奖作品也大量被改编为影视剧。近十年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装台》《流浪地球》等小说都被改编为影视剧。网络文学的崛起,一样为影视艺术提供了优质的资源。中国作协将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这些品牌一样可以通过影视扩大其影响。

当然,一部电视剧一旦获得成功,剧本也可能改编成小说。比如2021年年初,由龙平平编剧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获得巨大成功,到年底,由剧本改编成的长篇历史小说《觉醒年代》正式出版,从党史专家到著名编剧、再到小说“新秀”,龙平平的华丽转身也颇有代表性。

总之,在今天,科技与艺术、传播已经高度融合的形势下,文学艺术的传统格局早已打破,纯文学、严肃文学、主流文学,这些概念及其内涵如何理解、界定,都需要重新考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