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高高的山顶上》: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摆脱贫困”的现实斗争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创造了良好条件。作家陈果的长篇报告文学《在那高高的山顶上》脱颖而出。作品以2009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的“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三十年扎根深山彝村,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描写表现了普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扶贫”艰巨斗争中的特殊贡献,表现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塑造了人民教师感动中国的人物形象,把作品的主题推向时代思想的高地上。
《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描写的二坪村,就是现在著名的“天梯村”。生活在这高山上的彝族人民,祖祖辈辈都无法修路,只能靠着悬崖上用藤条和木棍编成的梯子下山上山,和外界联系。许多作品把视点都对准这几节“传奇般”的“天梯”,反映这座山寨触目惊心的贫穷和落后。然而,《在那高高的山顶上》却不过度追求“传奇性”,而把目光聚焦在山顶上的一座乡村小学校的两个民办教师身上。没有“传奇”,只有破旧的校舍、苦命的孩子和一天又一天的日子。这才是二坪村小学真实的故事。三十年前,当李桂林爬上天梯来这里任教时,看到只是几间残垣断壁的屋子,杂草丛生,老鼠成群,一片荒芜。人们已经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这里曾经是一座小学校。是李桂林以及陆建芬的到来,才让人们听到,除了牛羊的叫声外,还能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从此,这座山寨的穷孩子们,又找回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自信。
几乎所有贫困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教育严重落后。所有贫困在区都有一个共识,只有从教育入手,才能结束一个地区代际贫困的状态,才能真正改变老百姓贫穷的命运。然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脱贫问题,仍然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越来越紧迫。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少有能在艰苦地区长期呆下来,实实在在教书育人的老师。特别是改革开放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价值观道德观冲突加剧,多数人自然会选择好地方发展。贫困地区师资大量流失,教育问题就更突出。而正是在这个年代,年轻的李桂林却奔生存条件最恶劣,生活最贫困,文化最落后,教育资源几乎等于零的二坪村而去。第二年,他的妻子,代课老师陆建华及全家都山了山,夫妻俩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意志和毅力,一干就是三十年。他们把人生最美好,最华彩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在那高高的山顶上》正是从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讲述他们的故事,才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情怀思想和精神。他们并不是要有光就有光神,只是两个从普通人家那里走出来的老师,他们只是比别人更加知道,还有很多比他们穷,比他们命更苦的人,在等待着他们去帮助。他们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只是教那些吃不饱钣,穿不暖衣的孩子们识字做人。他们并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他们比别人更厚道更坚定走到摆脱贫困的最艰苦也是最迫切的穷山村,给孩子们带来了福音。于是,成了老百姓心中的神。
作品带着崇尚英雄,讴歌英雄的深厚情感去描写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把他们的工作融入时代精神来表现。同时,作品也建立起一种责任心,从“感动中国”的光环中,还原他们平凡的可感的世俗生活,真实写出他们感动社会,感动我们所有人之处。事实上,李桂林当初上二坪村,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他在爬“天梯”时,也产生畏难情绪,也想打退堂鼓,可一碰到少数民族群众那种恳切纯真的目光,他就觉得自己“扛得过去要扛,扛不过去也要扛”,很多时候,他是咬着牙坚持下来的。一个人扛不下来,需要找一个帮手,最后,只能找妻子陆建芬。他心里也是带有内疚的,觉得对不起老婆孩子,好在陆建芬不仅是一个明事理的好妻子,更是一个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与李桂林共识共鸣的人民教师。他们俩才共同扛起二坪村小学这片天地。而在这么多年里,他们靠着民办老师和代课老师那点低薄的工资,不但要维持全家生活,还不是要帮助生活实在困难的学生。他们也会为生活的困窘争吵,情绪也常常会有低落的时候,也会因长期似乎自生自长自灭而沮丧,而失望,而愤怒。但他们都最终共同扛下来了。一个“扛”字,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二人生活的艰辛,写出他们内心的孤独,也写出他们的内心的强大和力量。确实是这样,他们象所有的普通人一样,把生活“扛”下来了,也把学校“扛”下来。一批批彝族学生,就这样被他们“扛”到山下,考上初中,考上高中,甚至考上大学,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有意思的是,李桂林陆建芬的“夫妻学校”名声传遍四乡,许多山下的孩子也争着报名,要到这里读书。二坪村小学“扛”成了一个“名校”。
《在那高高的山上》特别注意描写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与当地老百姓群众的血肉情感关系。在生存条件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能坚持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然而,更不容易的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二坪村小学办不好其实一直是当地百姓的一个心病。谁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只有读上书,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可是,老师们在山上呆不住,也就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但李桂林、陆建芬呆下来了,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让老百姓看到了不一样的老师,和老百姓产生了感情,老百姓把他们当做自家人。某种意义上,他们和老百姓的感情比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由此作品想说,是当地人民创造美生活的渴望,改变命运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的勇气,给了他们在孤独坚持中以无穷的力量。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老百姓,都是他们人生的全部价值。作品主题的人民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得到凝聚和升华。
令人感动的是,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成为“感动中国”人物以后,仍然还是二坪村小说的老师,还在孜孜不倦地上课。好象一切都没有变。然而,变化还是明显得,那就是,李桂林说话有人听了。当年,他刚当上乡人大代表时,当地村民以为他当官了。李桂林开玩笑说,当官听我的。实际上,他多少年反映的学校的问题,几乎很少有人管。好不容易从一个来挂职的干部那里,弄到十足水泥,用来危房改造,另挤出个操场,立起了旗杆,升起了国旗。如今,总算有人主动来听听他对学校,对教育的意见了。随着“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公路修起来了,“天梯”成了历史的文物。新村建起来,过起了“小康”生活。学校也改造了,焕然一新。作品在这里倒不是在计较什么世态炎凉,而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社会需要英模人物的引领,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象李桂林陆建芬这样平凡普通的人们是真正的动力。他们的良知,他们意志,他们精神,创造出这样一个时代的机遇,打开了美好生活前景。他们不是英雄,但他们分明就是英雄。正是作品正确的历史观,时代观,才写出这些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不难看出,《在那高高的山上》借用了许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其一、在坚持真实的前提下,把笔触伸入人物内心里,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细细展开,托出人物的个性。例如“夫妻学校”一节,写李桂林为了不耽误半天课,要连夜赶回二坪村小学,作者写道:“过了第一道天梯,就要靠手电指路了。偏在这时,李桂林右腿抽起筋来。李桂林双手死死掐住腿肚子,过了几十秒钟,剧烈跳动的肌肉才慢慢归于平静。虽然痛出一身汗,李桂林还是让自己保持清醒:抽筋很可能”再次袭来,如果在天梯上与他狭路相逢,那就不是出一身冷汗的事了。”这一夜,他就是在天梯边上过的。这一段描写,细腻地表现出主人公对学校的上心,超过了自己的安危性格特征。其二、小说的手法还有体现在细节上,如李桂林一个人在上同时,常常一口气煮二十多个土豆吃一天,节省出做饭时间。结果,常常被老鼠吴偷吃掉。他不得不用重东西压住锅盖,不让老鼠撬开锅盖,老鼠生气了,把他的碗打破了。从此,李桂林每天只能用破碗吃饭。这个细节,一下子将学校生态环境,和主人公的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写课本是李桂林想尽办法弄来的,这批学生用完要传给下一批学生,非常宝贵。学生为了保护书本,尽量减少翻书的次数。这种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得到的细节,只有在二坪村小学才会存在。可见李桂林办学之难,是难到家了。还有陆建芬往女生头上倒油,帮发生处理个人卫生的细节,写出了师生之间那种情感。类似这种细节,在李桂林、陆建芬描写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其三,注意提炼文学化语言突出人物个性特征。李桂林看上去是个文弱书生,其实性格“直脾气倔”。作家说他是“从来是遇上狮子老虎都敢迎上去,偏是怕在路上不小心踩着了一只蚂蚁”。其四,作品许多描写,也得到散文艺术的支持。作家有着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很善于写景状物,营造出氛围和诗的意境。正是大量借用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作品主人公形象特别容易走进读者的心里,留在读者心里,他们的故事也就能够更好地触动人的心灵。在许许多多反映扶贫脱贫题材的报告文学中,《在那高高的山上》呈现出独有的艺术品质。
- 何建明:被选题推着跑,对写作有种责任感[2022-07-22]
- 报告文学《向死而生》:书写信仰强大的感召力量[2022-07-07]
- 真实再现百年湘江的生态变迁[2022-07-01]
- 何建明 信世杰:试论报告文学的叙事特征[2022-06-27]
- 延安人民与延安的脱贫攻坚[2022-06-19]
- 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的文学[2022-06-17]
- 长篇报告文学《东方湿地》研讨会在南京举行[2022-06-16]
- 何建明:为“万鸟归巢”的海归创业青年立传[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