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主编程永新写小说:当编辑看得烦闷,尝试自己动手
作为《收获》文学杂志主编,程永新堪称近几十年来中国文学现场最密切的见证者之一。他经手编辑发表过余华的《活着》、苏童《妻妾成群》、贾平凹《秦腔》、李洱《应物兄》等重要的作品。程永新当文学编辑“为别人做嫁衣”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差点忘了他也是一个能亲自创作的作家。2020年5月到2021年8月期间,在家看稿子看得烦闷的程永新想到自己写小说,之后不知不觉攒出了一本小说集。这就是日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程永新文学作品《若只初见》。
《若只初见》收录了五篇题材与风格各异的小说,有融合了历史和武侠的类型小说,有充满悬念的双线故事,有青春岁月的情感流露,有充满感伤的时代追寻……《风的形状》讲述酷热午后一个大学生敲开一座老宅铁门后的遭遇,苏童称叙事者形象“让人联想起青年时代的程永新自己”;《我的清迈,我的邓丽君》则以感伤情绪与节制手法,书写邓丽君与一个时代的关系。
余华:既写下了我们,也写下了他们
程永新的创作得到作家朋友们的称赞。余华说:“程永新既写下了我们,也写下了他们,同时让我们和他们在书中熠熠闪光。”苏童这样推荐:“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造好的船,现在启航了。我们看见那船急速地穿越暗黑的洋面,也穿越了时光,留下一路银色的水花。我们听见某种海浪般的声音,那个声音时而澎湃,时而宁静,说的是时间的故事,也是探险的故事。”
李洱为《若只初见》专门写了一篇书评《你的形状就是风的形状》。他提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程永新身边就游荡着无数作家的身影,他们在平台上移动,而程永新和他供职的《收获》,不仅是个平台,还是照亮平台的那个灯盏。应该承认,有才华、有志于小说创作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因为一个小说家的成功,常常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有时候就要看他们在黑暗中是否能被灯盏所照耀。随后,那些身影开始发光,在庞杂的群体中独立成为个体。而在这个过程中,程永新作为那个手持灯盏的人,则隐在了暗处。这使得人们几乎忘记了作为杰出的小说编辑,程永新也曾是个写小说的人。”
程永新:我从事文学工作的体悟和实践
在后记中,程永新透露这些作品的完成过程,有段时间他“每天闷在家中,看完所有必须要看的稿子,又把一直想读的几本书读完,捧着特朗斯特鲁姆的诗集陷入沉思与冥想。后来实在无聊,尝试着转换身份,坐在电脑前把开了个头的《青城山记》硬着头皮往下写,写着写着邓丽君的歌就跳了出来。前些年为了搜集资料我曾专门去了一趟清迈,并做了很多笔记,写作就是这么神奇的一件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一口气把《我的清迈,我的邓丽君》写完,回过头再写《青城山记》就顺得多。……完成《青城山记》的初稿,我借机去了一趟成都,《青年作家》的卢一萍陪我故地重游,在青城山流连忘返,山水密林间,一次次幻想主人公习武的情景。”
对于文学创作的心得感受,程永新说,“几十年里,不停地与作家朋友们探讨小说写作的方方面面,当作品的一面镜子是一回事,自己写作又完全是另一回事。比较庆幸的是这五篇小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它们是我长期从事文学工作的一种体悟和实践,写得好不好,读者喜不喜欢,那就是天意了。”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 你的形状就是风的形状——关于程永新的小说集《若只初见》[2022-08-01]
- 程永新《若只初见》:缓慢驶出港湾的船[2022-07-26]
- 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65岁了!《收获》发行创刊号数字藏品[2022-07-25]
- “风的形状”和小说的形状——评程永新《若只初见》[2022-07-22]
- 《收获》主编程永新:我们得跟上文学内部的更替[2022-07-21]
- 《收获》将推出新数字藏品:有创刊号和小说《千里江山图》[2022-07-14]
- 程永新《若只初见》:八十年代造好的船,开启“时间的探险”[2022-07-11]
- 余华为何说它是“中国最好的文学杂志”?在“上海之巅”遇见当代文学一流阵容[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