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紧扣时代命题 探索多元审美 ——湖北2021年度报告文学类作品综述
来源:《长江丛刊》 | 张贞  2022年11月14日09:42

2021年度湖北报告文学类作品(含纪实文学、人物传记、非虚构)依旧延续了面向现实生活、彰显人文关怀的创作精神,在回应时代命题、塑造人物形象、深挖人文内涵、创新审美风格等层面成果频出。创作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抗疫文学书写”和“脱贫攻坚文学书写”两大时代命题的创作进一步深入化、丰富化。第二,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第三,深入到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各个层面,记录了不同行业领域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回应时代命题的创作中,“抗疫文学书写”从2020年度的全景式观照转向对各个群体的具体化讲述,如普玄的《生命卡点》(作家出版社,2021年4月)以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志愿者和滞留者为主要描写对象,作家从2020年2月开始投身一线,采访了大量志愿者、快递员、医护人员、社区干部和普通居民,记录下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湖北省妇女联合会与湖北省作协合作,组织33位女作家对话38位曾经战斗在湖北、武汉抗疫一线的女性,编写了《致敬了不起的她——38位中国女性抗疫故事》(中国妇女出版社,2021年2月),聚焦女性医务工作者、警察、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志愿者、设计师、公交车司机等女性群体,绘制了一幅由“勇气、奉献、信仰、抉择、坚守”凝聚而成的充满巾帼力量的画卷。武汉出版集团策划编写的《众志成城——武汉战“疫”记》(武汉出版社,2021年5月)面向社会征稿,让亲历疫情的各方人员讲述自身经历和独特感受,通过36篇作品,以写实的笔法生动地展现了武汉人民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英雄壮举,讴歌了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凡人英雄。周芳的《夜莺在歌唱》以作者一贯的悲悯之心和细腻感情,关注病人、老人这些特殊群体在疫情这一非常时期的生存状态;作家用自己真实鲜活的体验,细致入微的笔触,真诚恳切的感情,真实地再现了这些病人、老人及其家人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前的痛苦、无奈、绝望、挣扎与坚守,表达了作家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关怀,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该作家的另一篇作品《英雄有泪》以“五滴泪水”为线索,串联起孝感中心医院和孝感东南医院的医生、护士们的坚守;作家用充盈的情感提炼出“哭泣也是一种力量”这一主题,将抗疫英雄们还原到日常工作和朴素情感本身,认为这些无法回避的泪水正是英雄们重新焕发勇气和力量的生命之源。周德宝的《长江颂——来自基层抗疫的报告》通过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文学手法,讲述了卡口值守人员的常规工作和由此引发的思想上的洗礼,歌颂了平凡人在突发疫情面前全民抗疫、忠勇孝善、不畏艰险、克难奋进的英雄精神。朱湘山、刘景岗的《彭场十三日》记载了作为防护服生产基地的仙桃市彭场镇的基层干部、企业业主和生产一线工人如何突破层层难关,以一镇一市之力解决了武汉市、湖北省和全国战“疫”的燃眉之急的事迹。

2021年湖北报告文学的“脱贫攻坚文学书写”从散发式写作转向整体性总结与凝练。其中,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编的《湖北脱贫攻坚纪实丛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共四辑——《兑现军令状》《泥土与真情》《守望相助》《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分别从脱贫攻坚总成就、一线扶贫干部工作状况、社会人士的爱心帮扶和贫困户自强不息的奋斗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展示湖北省脱贫攻坚的实践过程与经验。湖北省作家协会主编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集《收官决战》(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全面、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荆楚大地自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63篇入选佳作紧扣“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是人”这一主题,刻画了一批投身脱贫工作一线的扶贫工作者,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脱贫故事,记录了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的各种智慧、付出和关爱,折射出这个伟大时代的缩影。朱朝敏的《百里洲纪事》(精装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1月)以宜昌市枝江市百里洲镇脱贫攻坚为背景,精选了12个精准扶贫实例,记录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及其在政府帮扶下脱贫的整个过程。此书将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与鲜活细腻的生活细节融合在一起,既深入到弱势群体的真实情感和独特思维,也体现出作家个体的“在场感”和介入性,在当代作家表达时代、书写现实题材这一领域中做出了具有一定艺术突破性的积极探索。该书自2020年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之后,在文学艺术界、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列入“2020年湖北省文艺精品项目”,入选湖北省委宣传部记录小康工程,获得第30届全国书博会新华网新华社专题推荐,作家个人荣获“中国作协2020年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先进个人称号。基于以上影响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21年1月再次出版了本书的精装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湖北省报告文学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其中,周孟浩主编的《王平章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1月)以党史著作、历史文献为依据,大量探访烈士王平章生前所在地,重现了王平章烈士波澜壮阔的一生,反映了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武汉地区、湘鄂西及鄂豫皖革命史。罗胸怀的《毛泽东和他的马夫王天相》记录了毛泽东和曾任其马夫的老红军王天相之间的几次交往,展现了毛泽东在战争中临危不惧的风范、关爱战士的深厚情谊,以及这种人格魅力对身边人的深刻影响。黄荣久的《我宣誓》讲述了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边”根据地的以杨继平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出生入死反抗反动派的英勇事迹,为那些为了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张锡山、陈宗贞的《浴血初心》回顾了当阳、沮漳流域及鄂西大地党组织的创建情况,以及该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地进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吴学书的《坚定不移跟党走》《三尺讲台一生情》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潜心育人、献身教育事业的经历和决心。

除了回应时代命题、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之外,2021年度湖北的报告文学类作品还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挖掘不同群体和个体生活状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与时代风貌。田天的《心和武汉一起跳——刘伟强和他的伙伴们》从湖北边检和武汉疫情防控这一双重工作视角切入,讲述了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首届“十大国门卫士”、武汉边检站执勤二队党支部书记兼副队长刘伟强守护天河机场口岸的先进事迹(该文被收入报告文学图书《最美国门名片》)。何红梅的纪实文学作品《热血作证——光明守卫者的故事》(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7月)书写了国家电网工作者的醇厚、朴实、艰辛和伟大,作者和电力工人同吃同行,一起亲历了电力公司扶贫、军运会保电、抗击新冠疫情等事件,挖掘出平凡场景里的善良之美和朴素之美。吴艳编著的《亲历与见证——记江汉大学“2002级教学管理团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记载了新江汉大学在2002年整体搬迁之后的5年时间里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工作过程,以此作为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以来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湖北省天门市托市镇中心学校老师们编写的《荆楚最美读书人》(团结出版社,2021年3月)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以非虚构的笔法真实记录了读书人的阅读、生活和思考。方东明主编的《楚商·孝感篇》(新华出版社,2021年6月)由12位孝感籍作家采写12位孝感籍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经过和心路历程,记录民企在创新创业发展经济的改革大潮中的贡献。雷青松主编的《后皇嘉树》(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是首部展现秭归脐橙产业发展历程的纪实报告文学集,该书由24位作家围绕秭归柑橘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重点人物故事、产业发展等20余个专题进行创作,讲述了脐橙产业在秭归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秭归柑橘的品牌特色和文化内涵。陈亮的《利川红》(武汉出版社,2021年7月)围绕利川红品牌的成长之路,还原了利川红茶品种及制作工艺,记录了大量与茶相关的史料和新闻故事,书写了大批农技专家的贡献与感人故事。

张寿荣口述、钟钢采写的《钢铁人生——张寿荣自传》(冶金工业出版社,2021年12月)紧紧围绕张寿荣院士“钢铁人生”这个主题,讲述张院士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主要经历、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技术成果,从其深厚的家国情怀、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底、卓越的战略眼光、高超的管理能力等多个维度入手,生动地展现了一位钢铁专家的卓越作为。严晓萍的人物传记《艺术大师梅兰芳》(中国和平出版社,2021年4月)立足少年励志成长的写作目标,截取了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少年勤奋学戏,青年勇于创新,中年以后为繁荣和传播中国京剧倾注一生心血,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坚贞不屈的生活片段,使其作为一位才艺超群、爱国志士的大艺术家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肖正华的《李煜传》(辽宁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将李煜的诗词与人物事迹、历史背景相结合,既还原了一个真实而多面的李煜,也对古诗词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审美解读。周芳的《坐17路车去孤岛》(选自《在精神病院》)记录了作家在川城精神康复中心做义工期间遇见的那群“无明显诱因导致精神异常”的人,作家努力探寻这“无明显诱因”几个字的缝隙深处隐藏的人生艰难,书写这些弱势群体对爱、自由和尊严的渴求。肖静《金色的家国情怀》聚焦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培育油菜新品种、带队到全国各地培训油菜种植者、开发饲料油菜提高农民收入、亲赴新疆精准扶贫等先进事迹,展现科学家身上独有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牛伯成、侯国龙联袂创作的《汉阳树下——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王群的故事》讲述了汉阳树下生于斯长于斯的户籍工作人员、公安英模王群如何坚守初心,不畏艰难帮助吸毒人员成功戒毒并走上正路,帮扶刑满释放人员守法经营,走出人生低谷的先进事迹。侯国龙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记“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李庆峰》记录了河口村社区责任民警、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庆峰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工作岗位、守护这一片“桃花源”的感人故事。黄明山、樊婧雯的《呕心沥血乾坤鉴——记为专利事业奋斗20余载的作家王作林》讲述了草根作家王作林历尽坎坷却依然为专利事业而奋斗的经历。宋进潮的《荆山作证人民至上》讲述了原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常务副局长何仁兵、执行局长陈昌红等干部为保康县尽职尽责搞发展的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作为及时回应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本年度湖北报告文学类作品紧紧抓住“人民”这一主体,深入到千万普通人的生活中去,关注千万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创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人物形象,并由此传递以民为本、崇尚仁爱、自强不息、互助友爱、敬业乐群等中华传统美德和真善美的价值理念,深刻影响到广大接受者的价值观念、内在人格和灵魂塑造。

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普玄的《生命卡点》聚焦“疫情让人们反思自我”这一主题,深入挖掘不同个体在遇到生命卡点时的思考与蜕变:一个普通的母亲涂娟因为担心自己弟弟的孩子,由己及人组建了母婴群,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平日里奔波忙碌从不停歇的企业家苏毅和卫婧掌握了炒菜、做饭等基本生存技能,也学会了长时间陪护父母和亲自处理各种琐碎事务;来自天津的志愿者老唐、来自陕西的志愿者翔子,自发奔赴武汉,想要改变黯淡无光的过往,也最终获得了最真实最质朴的内心充实;还有那个一生研究英雄的老尹,因为自己的怯懦和短视错过了提干、发财的机会,也错过了在危险到来时挺身而出成为“英雄”的机会,看起来似乎什么也改变不了的老尹,其实也是疫情中众多困在家中的普通人的代表,当他们待在家里正常生活,和这座城市一起共渡难关时,他们也就成为了“英雄”。疫情成为这些人的“生命卡点”,使他们脱离了日复一日的惯常性生活轨道,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困境——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没有钱;面对鞭挞灵魂的生命困境——生命的流逝、可怕的寂静、生活的平庸;也面对人性的善良与社会的协助——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伸出援手的陌生人、由己及人的温暖和大爱。

同样是为了塑造真切动人的人物形象,《致敬了不起的她》采取了“让女性讲述女性故事”的独特视角,表现出女性作为独立社会个体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价值和力量,也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写作进行了具有一定突破性的探索。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支援武汉的4.26万名医护人员中,女性有2.8万,占三分之二。活跃在抗疫一线的民警、网格员、新闻记者、志愿者中,有成千上万的女性冲锋在前,共济危难。当女作家们深入到这些抗疫女性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世界时,首先给予了这些女性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然后投入了自身深切的生命体悟和情感共鸣,并从中完成了自我的超越与升华。正是基于这些创作心理,女作家们在呈现38位女性代表人物的经历时,更注重的是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多重身份,如作为各个行业杰出代表的社会身份、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身份、与人交往的朋友身份等,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性别身份。在郭海燕的《雷神·蓝图·剑雨》和《只道慧心落“两山”》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设计师杨剑华和工程师陈应在身负重任时浑身散发出的统领全局的将帅风范;在周璐的《愿像萤火,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中,我们看到了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严丽毅然放弃休假、放弃对家人的陪伴、回到战疫一线的职责意识,她那句“放心,没事的,只要有我在”撑起了病人和同事的一片天,也撑起了女性的大义与担当;在肖静的《响亮的第一声》中,我们首先被呼吸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张继先当机立断的魄力所征服,当她从“守护生命”原则出发,准确预判病毒的严重性、及时上报情况的复杂性时,当她面对危险战胜畏惧、坚守一线时,当她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时刻不忘保护自己团队的安全时,我们也从中获取了足够充盈的爱意和安全感,从而能驱散病毒带来的阴霾与默然,去感受阳光的明媚和春的温暖。这样一来,这种女性主义书写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写出了她们在多重身份影响下的纠结、矛盾、勇气、坚毅和柔情,从而突破了男性对女性的虚构性臆想,以及曾经长期存在的认为女性书写只关注女性私人生活和情感的偏差性认知。

文学作品不是凭空创造的个人行为,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千万普通人的生活构成了现实的强大支撑,优秀的作家则能从这些看起来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凝练出时代的特质规律与历史的发展趋势。作为全面展现湖北脱贫攻坚成果的《收官决战》《兑现军令状》等书,从不同侧面抒写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时代口令,实现了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些报告文学集中,有的作品着笔于扶贫工作全貌,如王建生的《答卷》从2015年9月7日的“全省贯彻贵州会议精神精准扶贫现场会”这一湖北省精准扶贫攻坚战役的序幕写起,记载了“走农家”活动、“小板凳”工作法、“长阳标准”、“农家夜话”与“塆子夜话”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回顾了湖北省如何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发展脱贫产业、遏制因病致贫、普及教育预防隔代返贫、易地搬迁改善生活、生态扶贫等措施落实“五个一批”政策的历程,讲述了“第一书记驻村”的感人故事,绘制了一幅壮阔的时代“答卷”;有的作品细致描述了扶贫干部繁忙工作的实况,如周芳的《自有春风雨潇潇》、王瑛的《把心植于这片土地上》、杨慧俐的《后备干部熊金刚的一天》;有的作品以点带面展示扶贫成果及其背后的政策支撑与工作付出,如帅瑜的《云雾山上脱贫记》、肖静的《桃花一朵一朵开》、肖江的《神农故里,脱贫致富正当时》;还有的作品来自扶贫工作者的自述,如黄闪闪口述、邵传京笔录的《我从城里来》,张晓琴的《风雨扶贫路》和赵峰的《我的扶贫日记》等等。这些不同的切口汇聚在一起,深入到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特质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种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生活并推动社会进步的写作态度,同样体现在其他题材的写作中。例如《荆楚最美读书人》立足网络文化语境来凸显“读书可以解决精神困境、丰富精神生活”的主题,通过宣扬读书人爱岗敬业、上下求索、无私奉献等美好品质,引导社会形成尊崇读书的良好风尚。《热血作证》深入到一份平凡工作背后不为人所知的血汗与艰辛,从而唤起人们对“平凡的坚守”这一精神力量的深切体悟。《张寿荣自传》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精彩人生和新中国钢铁工业由小变大、从弱到强的历程来召唤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为祖国而奋斗的精神动力……这些作品通过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用具有先进性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社会,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积极发展。

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一组不可分离的美学关系,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的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具体到报告文学类作品,这组关系就要求作家们在对社会历史生活进行真实反映和深入挖掘的同时,还需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恰当的艺术技巧和形式。也就是说,当作家深入到生活真相和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之后,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也在召唤与之相应的审美表达。

从这个角度来看,湖北2021年度报告文学类作品在艺术审美上也有自己独到的探索和创新。作家普玄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灾难文学需要避免滥情和肤浅,也就是要避免那种空泛的同情或者是空泛的抒发感情,而要从自身经历出发,才能真正地共情。当作家及其采访的人物对生活进行足够深沉的生命观照时,就会发现一些独特的生命体验,并在作品中呈现出具有一定陌生化的艺术创新。《生命卡点》中写到一个特殊的一线医生章医生,她有一个九岁的自闭症孩子。由于自闭症患儿有一套自己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很难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章医生在陪伴孩子时最深刻的体悟就是“只有站在那里,眼看着孩子陷入无声的寂静之中”。这种特殊的生命体验使她在疫情期间第一时间敏锐地感受到“声音”——刚组建发热门诊的时候,到处是混乱的声音,牢骚、议论、询问,充斥在所有人的耳边;后来去了隔离病房,所有声音都消失了,病人在寂静中接受治疗、对抗病毒,在寂静中流向生命的生或者死;然后,是医生鼓舞病患的声音,这声音同样也支撑着医生;再往生命深处走,是呼吸的声音,以及屏住气息的声音,屏住气息去冲刺生命的卡点,去等待希望的到来,等待恢复正常后的嘈杂、喧闹、哭笑,等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各种声音。这种把环境与人物活动充分融合的写法在作家侯国龙的系列纪实文学作品中也深有体现:《疫线突击》透过每个人物的活动环境来揭示普通人物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勇气与担当,《汉阳树下》从有着5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折射出户籍警察王群的坚守与毅力,《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通过地理空间的变化来对应李庆峰的工作状态。

《致敬了不起的她》中,女作家们正是从充分尊重女性的多元化生存状况和真实的性别体验出发,对抗疫一线女性工作者的性别特质进行了敏锐捕捉和精细刻画,为女性主义书写的命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譬如说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华姿的《用生命守护生命》抒发了感染科主任医师童巧霞对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每一个人受苦,都是我的一部分在受苦”的深刻体悟,继而写出她因为共情带给病人的精神力量;周璐的《用生命记录真实,用生命记录历史》凸显了《金银潭实拍80天》总导演谭海燕对自己的定位是“首先是帮助者、安慰者,其次才是记录者”,为这场必须首先尊重科学、服从理性的战役增添了内在的人文关怀。譬如说耐心与细致——梁小琳的《生命线之歌》中,我们看到了24小时求助热线接线员们如何在电话中夜以继日地安抚电话线那段的每个求助者,以至于在每人每天平均要接听的500多个电话中“差不多将后半生的话都说完了”;李燕的《战“疫”之花情暖社区》中,我们通过各种生活细节感受到了社区主任王琼直面矛盾的魄力、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带病坚持工作的奉献。譬如说关注女性在特定时代语境中的成长——刘桂英的《单骑女孩的逆行之路》讲述了江夏区一名普通的卫生院化验员克服各种困难从公安县返回武汉参加抗疫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甘如意突破了体力的极限,解决了独自前行遇到的问题,成功对抗了内心的脆弱和无助,最终在为抗疫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历练出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立和坚强;刘雯君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李文红的《守护家园》也同样讲述了志愿者华雨辰、杨雪疫情期间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锻炼自己、感受亲情、提升责任担当意识的生命历程。这些对女性内在多重生命体验的挖掘,对社会生活尤其是特定时代语境中女性与现实多重关系的真实描写,对女性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观照,成为湖北2021年度报告文学类作品对女性时代书写的独特贡献。

与之相似,《收官决战》报告文学集中的写作者们也在寻找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审美性表达。有的作品透过繁忙的工作表象,深入到扶贫工作者的内心深处,讲述他们的内心成长,如马俊芳的《一缕乡愁寄湖山》深入到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党委书记郑雄最朴实的内心乡愁,从他少年时期家庭突遭劫难后得到村民们的无私照顾写起,追溯了他如何坚定“为村民服务”的奋斗目标,并在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创建美好家乡的成长历程;熊欣的《嘿,猪小黑!》从黄文博养猪事业的几次起伏中准确把握到这个80后年轻人不服输、不怕苦、有担当的精神品质;彭定新的《从一棵树到一个产业》探寻到博士桑子阳扎根大山的决心与毅力来自一名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有的作品采用前后呼应的场景对照来凸显扶贫工作对人心的影响,如王能明的《画里樟桥》开篇写一个年轻妈妈叮嘱女儿一定要努力学习离开家乡的画面,结尾则写十年后这个女儿主动回村建设家乡的选择,十年前的贫困家乡留不住自己的儿女,十年后焕然一新的家乡召唤着外出的游子,两相对照,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一目了然、深入人心。有的作品以景喻人、以景托情,用自然之美触动读者,如易格滋的《情满青山》写扶贫干部李东平独自坚守土桥村,起初一个人在寂寥的夜晚难以入睡,后来则深深感受到“河水不孤独,因为它和很多水滴在一起;树木不孤独,它和枝枝叶叶在一起;鸟儿不孤独,它和天空在一起;……我李东平孤独吗?不,我和土桥村的贫困户在一起”;肖静的《桃花一朵一朵开》描述消泗乡七壕村贫困户因生态园脱贫后的笑容与喜悦时,将之与桃花相比拟:“午时的桃园,桃花一朵一朵开过了,桃枝间沉甸甸的蜜桃散发着浓浓的桃香。头顶上,五月的武汉蔡甸,阳光很是耀眼。”此外,还有作品聚焦几个各有代表性的贫困家庭,串联起脱贫攻坚工作的“接力赛”特质,如何金岚的《南川村的“脱贫密钥”》;有作品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讲述扶贫工作的成绩,如胡军超的《表弟家是精准扶贫对象》……这些,都从叙事结构、叙事角度进行了精心的艺术打造,将日常生活转化成了真正具有审美意义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本年度湖北报告文学类作品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有待提升的空间。从题材的多样性来说,对网络文化、青少年文化等更分散更隐蔽更复杂的时代话题关注不够。从写作风格来说,具有鲜明创作特色的作家作品还不多,具有荆楚文化底蕴的地域特色还未充分形成。从艺术审美价值来说,更注重在场感和介入性的“非虚构写作”本年度略有停滞,其他方面的艺术技巧创新也不够深入和多样化。这些,都有待于本领域的作家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去探索和提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