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台——“时代楷模”张连印》作品研讨会举行
5月27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花山文艺出版社承办的报告文学《将军台——“时代楷模”张连印》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和石家庄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郜世泽,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征平等出席会议。白烨、潘凯雄、李炳银、黄传会、何向阳、李舫、李朝全、刘唯一、徐凡、刘笑伟、陈涛等与会研讨。研讨会由《文艺报》总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主持。
2021年10月,中宣部授予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时代楷模”称号。张连印退休后回到家乡山西左云县张家场村,带领团队经过18年艰苦奋斗,义务植树18000余亩,使昔日荒山变为绿水青山。河北作家刘世芬即以其为原型,真实呈现了张连印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感人篇章。
吴义勤表示,《将军台——“时代楷模”张连印》的出版体现了当代作家和出版方把握时代主题的敏锐眼光,是当代文学和主题出版方面的重要收获。“时代楷模”张连印身上所体现出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舍小我为大我等品格,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当代共产党人光辉形象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代表。作品将张连印的故事放在种树防沙、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反映了今天中华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和历史性成就,是中国当代故事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弘扬他的精神,塑造好楷模形象,讲好英雄故事,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责任和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军台》是当代作家回应时代召唤,向时代和人民交上的一份文学答卷。这本书也为当代文学如何塑造英雄、如何讲好英雄故事积累了经验,也提供了启示。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郜世泽表示,近年来河北宣传文化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出版等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时代主题,推出了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将军台》就是其中之一。河北出版界要时刻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推出“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征平说,张连印将军的事迹催人泪下,其精神值得颂扬,为此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组织策划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邀请作家刘世芬深入到故事发生地山西省左云县进行深入采访和精心创作,经过花山文艺出版社负责人及责任编辑的认真加工,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进行审读,征求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意见,于2022年4月出版,向社会发行。今年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年。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将继续加强与有关单位、专家、学者的密切合作,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出版物,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围绕作品,与会专家、学者展开讨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表示,《将军台》的一大特色,是真正将对英雄楷模人物的描摹达至感人至深的程度。“作品写得很平实,落笔条理清晰,动情、充满‘人气’,拥有澎湃的激情和感人的力量。”他同时指出,文学要有陌生感,要有落差性,“在《将军台》中,我们见到了这样的特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表示。作为一位将军,张连印在告老还乡后选择了一个几乎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他以一种愚公精神,用个人力量引导大家共同为环保和生态拼搏和奋斗,同时也体现了一位将军的初心和使命: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背后拥有更深层的意义。”“她写了我们绿化传奇中一个独特的篇章。”
全国政协委员、评论家潘凯雄认为,创作出彩的关键,在于要深入楷模或英雄人物的背后,与新闻报道形成差异,抓住其更深层、背后的故事来做文章。“这样的客观要求,实际上对写报告文学的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深入采访,寻找时代楷模之所以能成为楷模的动力、原因,以及其个性和特点,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作者更深入采访的基础上。”面对这样的课题,潘凯雄认为,刘世芬的《将军台》下了很多工夫,也将张连印极具个性的几个点都抓得很准,“整部作品的叙述质朴、平静,但在这种平静当中,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和强烈的情感灌注其中。这也使得这部报告文学与其他新闻类的报道相区分,使我们更深度、更立体地了解了‘绿化将军’张连印。”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绿化将军张连印卸下钢枪、扛起铁锹、回乡种树的选择,是源于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而回馈乡亲养育之恩的情怀,更源于他对“两山”理论的践行。因此,这本书第一个特征,是写出了一个将军的故土情怀;第二个特征是写出了信念的力量。“有一种信念,有一种向往,有一种理想,可以战胜衰老,也可以战胜疾病,甚至是绝症都可以一笑而过。这种信念的力量,也影响了将军的儿子张晓斌。因此绿化改造不再是张连印一个人的战场、一个人的战斗,他背后是包括子女家人,和乡亲们在内的一群人。一个将军的公仆本色,一个党员的历史担当,一曲乡村振兴中的时代颂歌,都通过作者的深入调查而展现。”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表示,这部报告文学非常好读耐读,也值得深度细读,作品中有很多细节非常感人至深。《将军台》不仅写出了张连印作为“时代楷模”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是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上,写出了中国生态治理伟大成就的冰山一角。为了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坚持守护生态的定义和格局,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成绩单,这不仅仅是《将军台》所塑造的一个绿色将军的意义,也是《将军台》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一个美好的期待,也是《将军台》的题中之意。
“这个故事本身所包含的精神、情感、行动的力量,都被刘世芬表现出来了。”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文学评论家李炳银认为,“报告文学在面对很多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迹的时候,只要忠实于真实的对象,能够传神形象地将其描述出来,就能够感动人,而并非必须经过作者的加工、编排,才能够实现文学的表达。”“刘世芬这部作品忠于事实,在真实的挖掘开采的过程当中,充分地表现了真实所具有的魅力,所以能够感动人,使人心灵受到冲击。真实的表达,真实的观察和理解,永远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应该坚持这样的方向,这也是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能够长久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认为,《将军台》是一部立意高远,人物形象鲜活,还有文学追求的佳作,新颖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英雄人物的平民化书写”。丰富的细节使人物形象非常饱满,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这些细节是想象不出来的。所以说《将军台》这本书不是靠资料写作,而是“靠作家的双脚走出来的,是百分百来自于生活的”。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也谈到,《将军台》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写的是一个种树将军的故事,他的志向或者他的抱负就是要为首都减少风沙。这种志向和抱负彰显的是一个将军的初心。将军的出身就是一个农家子弟,他农家子弟的本色从来没有改变过。作者重点凸显了三个方面,一个是将军倾囊而出,不惜倾家荡产来投入这个事业;二是将军倾尽了自己的体力,患了肺癌,情况稳定以后次年就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线,癌症骨转移之后又很快又回到家乡去种树;三是凸显了将军的无我境界,他做了一种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选择,他种这些树不要林权、地权,30年以后都要交给集体。将军自己也是一棵树,他是一棵挺拔的乔木,屹立在家乡的大地上,他会成为家乡人民世代传颂的有口皆碑的人物,留在人们的口碑里。
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刘笑伟认为,初心与使命这个创作主题,使得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旨获得了极大的延伸和拓展,显得更加深沉和厚重。《将军台》在塑造形象方面也很见功力,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来书写,使得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张连印的事迹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将军台》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与人物塑造,使得张连印的形象更加富有时代色泽。对初心与使命的诠释与描写需要的不仅是口号,更需要细节,在《将军台》艺术中,有很多细节的描写令人感动。
大家认为,作家立足于以平凡来表现伟大,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塑造人物,整部作品朴实自然,让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文学的力量。张连印脱掉的是军装,没有脱掉的是本色,他以军人的血性和意志,征服了风沙,绿化了荒山。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一个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时代担当。作品较为充分地写出了张连印将军以不屈不挠的实际行动对于身边和周边人们的无声感召和有力的影响,以及由此释发出来的巨大“榜样的力量”。为写好这部作品,刘世芬两次深入故事发生地山西省左云县,累计采访近百人,积累了很多感人的细节。作者既有深入的实际采访和充分的素材积累,又有深切的认知和浓烈的激情,所以作品非常扎实,细节生动,感人至深,成功还原了新时代“时代楷模”的奋斗人生和光辉形象。
会议总结时,梁鸿鹰表示,如何抓取“时代楷模”等重大宣传典型人物的特点,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内核,并在写作中加以呈现,《将军台》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作为一位身在高校的教师,这次写作对于刘世芬来说也是一次挑战。“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也是灵魂澡雪的过程。”除了身处书斋的理论探究之外,《将军台》的写作使她的文学视野得以拓宽,将自己的写作与时代相结合、与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所结合,真正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影响社会,并走近和与自己生活追求、境界完全不同的人,这也是文学和出版的重大意义所在。
- 白俄罗斯“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成立并举办《革命者》俄文版推介会[2022-05-29]
- 高建国: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命脉所在[2022-05-24]
- 湖南作家合力打造湘西新“山乡巨变”文学样本[2022-05-17]
- 何建明:用文字之美呈现客观真实的世界[2022-05-07]
- 《新山乡巨变》: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2022-04-29]
- 季栋梁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新时代的“创业史”[2022-04-25]
- 《昭通:磅礴之路》:向着乡村振兴迈进[2022-04-12]
- 报告文学的文体焦虑[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