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观察
2021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现场依然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过去七十余年,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建立、创作的产生、培养和发展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少数民族文学处于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之中,又不止于对于本民族经验及地方性知识的书写,同时还呈现了中国性与世界性。立足新时代文学的创作背景,本文将作品研究与文学制度研究相结合,在作品研究方面,集中梳理历史记忆书写、地方性知识与日常生活两条主线涉及到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文学制度方面,整合“文代会”、少数民族作品出版、期刊编选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全面体现本年度及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成就。
在历史记忆抒写方面,本年度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十分丰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包括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年内先后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歇马台》与《白水台》。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着力于书写了以哈萨克族为主线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记忆,但又同时呈现了中国性及人类命运的共通性。首先,小说《歇马台》既是数十年来新疆各民族牧民波澜起伏、充满温暖的日常生活的描绘,也呈现了新疆的多元文化和歇马台这一地理空间不同时期的多元文化风貌;其次,小说《白水台》以哈萨克族尤莱·叶森家族的生活史为线索,呈现了哈萨克族人民传统的游牧生活、守护边疆及爱国的情感,以及新时代牧区发展的成就。
另外一部书写革命历史的代表作是满族作家朱秀海的《远去的白马》。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以一个女战士的传奇经历与战功为主线,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风起云涌与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书写东北解放的史诗;同样是革命叙事,瑶族作家陈茂智长篇小说《白帆船》以更久远的革命往事为叙事对象,讲述了民国初年到大革命时期湘南地区瑶族青年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走上救国救民道路的故事。
除了红色叙事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着力于讲述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创作走向依然持续进行着……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纯粹·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集合了其多年来对于凉山彝族经验的表述,也包含了对人类及世界的想象;彝族诗人阿赫长江的《燎原》和阿卓务林的《指路经》均强调和凸显了与大小凉山密切相关的文化意象与符号象征;藏族诗人刚杰•索木东的《堡子》《紫铜马勺》以场景回顾的方式寻找过去的民俗记忆,又同时用开放式的书写观照当下。
布朗族作家李俊玲在报告文学《跳跃的河山》中,分“诸神之语”“魂魄居所”“岁月留痕”“跳跃的河山”“烟火深处”“春风染绿”六个篇章,从田野调查的视角展示了布朗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满族诗人巴音博罗在组诗《晨光中升起的炼钢厂》中聚焦了工业社会的历史经验,实现了由满族历史抒情到关注工业题材的创作转向;另外,藏族作家嘉绒云登(刘金元)的长篇小说《藏地嘉绒》以文学笔触重新回顾了史称“卡龙事件”的清末农奴起义,这一全景式历史长篇小说展现了嘉绒藏族独特的历史与民俗记忆。
作为同时彰显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新作,本年度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出版了其长篇报告文学《废墟上的涅槃》,这部作品聚焦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脱贫工作,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温度的人物形象。
另外,在表现日常生活与地方性、个体经验的书写方面,也有不少力作涌现。比如,藏族作家阿来散文随笔集《以文记流年》 由 “云中记”“读书记”“出行记”“怀人记”“鉴赏记”“品酒记”“演说记”若干部分组成,展示了其私人经验及其对人类、世界的想象;纳西族作家白庚胜的散文集《金秋拾穗》将个人生活经验与对生活、世界的感知联接在一起;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创作的散文集《留在草原的琴声》既自述了作家的经历,又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族文学发展成就。
地方性知识如何与本民族经验相连接,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重点之一。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的长篇小说《他人的篝火》将现代主义的叙事路径与维吾尔族特有的幽默与智慧相结合,并通过玉石商人的线索提出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展现出作家对人性的思考;彝族作家依乌在散文集《啊啵》中以其独特的幽默叙事模式革新了当代彝族文学创作的一般特征,并缓缓道来个体经验中关于亲情、求学、四川地区彝汉交往、民族高等教育的往事。
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车过二郎山隧道》从风景出发,展示了诗人对人类及世界的思索与观察;苗族作家龙生庭在《多彩古苗疆》中讲述了苗族的历史文化与当代发展;藏族诗人嘎代才让的诗歌《因此,爱你》从诗人与儿童的对话出发,抒写了对生态、世界、自然观念的思索;壮族作家苏长仙的诗文集《劲草》讲述了壮族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传统;彝族诗人马海五达的彝文抒情诗歌《作为骨头的梦》讲述了在全球现代化的大浪潮下,从山野到城市,大地上逐渐隐遁的、或者正在消逝的声音;维吾尔族女作家帕蒂古丽的纪实散文《蕴情的土地》以少数民族移居为样本,书写了维吾尔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极具生命力的日常生活样态。
藏族作家王小忠的河流系列作品《洮河源笔记》展示了其深入洮河流域实地走访的成果,也表现出其对乡村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白族作家何永飞的诗集《面朝雪山》以本位性的角度展示了云南的边地风物,也将古老的民间记忆映射到当下的生活实践中;彝族作者、人类学博士罗木散新近出版的《春去冬回》一书。书中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用散文化的书写表述了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民工赴新疆务工摘棉花的日常生活;同样是表达本民族的生活,彝族诗人马海子秋在诗集《潮音寺的遐想》中更多侧重于对故乡风物的描写。
朝鲜族作家林元春的长篇小说《山里人》以延边林区为主题,展示了朝鲜族的民俗生活;彝族作家冯良的散文集《凉山的人》分为九篇,以描写一系列彝族人物形象为主体,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彝族乡土社会的文化民俗图景。瑶族作家李泽军的长篇小说《爱与痛的边缘》讲述了一个满怀理想的青年返乡教书的成长故事。瑶族作家红日、壮族作家融斌共同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美丽山花》,从性别视角出发,展示出19位新时代女性为乡村建设所作出的努力。
在少数民族 方面,本年度作品依然显示出较为突出的自然和生态主义文学特征。比如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小说《风山的狼》以狼为 的主角,讲述一只狼与一只犬的奇妙相处故事。狼的意象显然是与荒野相关,而犬则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精神符号;回族作家马瑞翎创作了临沧佤族题材的 作品《木鼓敲响的日子》,以一只野生小云豹来到佤族村寨与佤族小男孩共同生活为线索,呈现了佤族的民俗、日常生活及佤族人的生态、世界、自然观。
2021年,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从文学制度层面来看,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大力扶持。早在1953年,周扬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称赞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出现了新的少数民族作者,并认为“他们以国内各民族兄弟友爱的精神,真实地描写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新光景,创造了少数民族人民中先进分子的形象,他们的作品标志着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学的新的发展”。
在本年度的第十一届文代会中,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参加,他们根植当代文学的创作现场,并根据本民族的经验和地方性知识书写新时代文学,这些作品与汉族作家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版图。
期刊和丛书的编写也与国家的文学制度支持密切相关。本年度,还有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少数民族文学丛书、作品集、文学专刊出现。比如,2021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出版集聚了本年度的精品力作。其中,藏族作家沙冒智化诗集《掉在碗里的月亮说》以个体的视阈展现宏阔的社会变迁史;羌族作家羌人六散文集《绿皮火车》从地方性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出发,描述了羌族地区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体经验和集体经验,其“新散文”的特征较为突出;苗族作家张远伦的诗集《和长江聊天》将重庆的城市经验及长江这一意象作为抒写的主体对象,描绘了长江边的生活及人类内心的图景。纳西族作家黄立康的散文集《巴别塔的砖》以滇西北的民族文化风物为切入点,联通了个体精神世界与民族想象的书写;土家族作家陈刚的小说集《余温》则集中于对小人物的生活叙事,体现了作家的温情和人文关怀;藏族作家赵有年在长篇小说《石头村里杏花开》里讲述了一个藏族乡村在当下时代变迁中的集体奋斗和经济发展历程; 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的小说集《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以其风格多元的叙事描述了内蒙古东部边地、草原、森林、小镇所发生的现实故事。
另外,“一带一路”大型系列丛书“新疆是个好地方”选编了新疆各民族作家创作的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体现了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成就;《当代藏族女作家散文自选丛书》别出心裁地将当代藏族女作家的作品结集展示出版,其中包括严英秀的《走出巴颜喀拉》、雍措的《风过凹村》、梅卓的《玉树笔记》以及白玛娜珍《再见日喀则》等作品集。
《章恰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集》的出版也十分令人欣喜。作为藏族文学的专门期刊,《章恰尔》创刊40年来刊载了许多优秀的藏族作品,并举办了十届“章恰尔文学奖”,这部近200万字的作品集共分六卷,收录了数十位作家的58篇获奖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代表了当代藏族文学创作的成就,也揭示了藏族文学对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建构的贡献;除此之外,西藏作协组织推出《西藏文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专刊,第4期专号集中了西藏自治区内外作家诗人们关于西藏的抒写;又如《阅读与欣赏:<羌族文学>栏目》一书,集合了《羌族文学》期刊上发表过的与羌族文学发展相关的文学评论,代表了不同时期羌族作家的文学成就,也是多民族文学创作研究的成果展示;除此之外,作为民刊的《少数民族诗歌年选》、彝族诗刊《荷尔》等刊物也展示出少数民族文学的活力与多样性。
在针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现场的学术研究方面,本年度的成果也相当丰硕。2021年,李晓峰主编的十三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出版,丛书立足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发展史,呈现了各民族文学和学术研究的丰富性,展示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呈现中国特色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历程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刘大先的学术著作《八旗心象:旗人文学、情感与社会(1840-1949)》以晚清民国的旗人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叙说中国人现代情感与国家认同的建立,其成果对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也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崔荣的《内蒙古作家访谈录》收录了6个代际30位作家的人生采访,呈现了作家们的创作理念、艺术追求和书写努力,彰显了内蒙古文学发生发展的进程。白族作家、研究者李晓伟则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在《“80后”少数民族作家群研究》中关注并考察了青年一代少数民族创作者的书写。
结语
总之,审视2021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到,作家们依然呈现出丰富、多元、充满活动的作品创作,通过现实主义和历史抒情等路径,继续在中国文学的大格局下展示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魅力,也为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做出重要的贡献。
(注释已略)
【邱婧,女,文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多民族文学。】
- 从老舍先生那里走来[2022-03-24]
- 风雨三十二年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与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相伴的历程[2022-03-14]
- 全国人大代表樊一平: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堪忧 应为其提供“土壤”[2022-03-04]
- 在不断“跨界”和“融通”中创新发展[2022-03-04]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行动[2022-02-24]
- 地域性的当代多样形态与少数民族作家的现实主义书写[2022-02-16]
- 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文学发生的现场[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