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人学 ——作家、诗人木汀访谈录
雁西:
你常称自己是金华的宁波人,我们想知道的是,究竟是金华还是宁波,给了你诗歌的梦想?
木汀:
我是宁波人,又是金华人。我曾写了一篇《寻找记忆:诗仙笔下‘金华渡’》的散文,刊发在2019年2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就把宁波和金华的渊源表达清楚了。
我在金华学习、生活了20多年。金华的文人辈出,尤其金华金东,方寸之间的“金三角”,却诞生了人民诗人艾青和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但那个时候,我从不认为金华是我的家——户口簿及林林总总填写的表格中的籍贯“宁波”字样,不仅深深地烙在记忆里,而且实际上根深蒂固地成为一个人对家乡的认知。
我是小学三年级开始发表作品的,但不是诗歌,是类似日记的散文。我不是勤奋的写作者,断断续续的,有时能放下很多年。
写诗大约在1988年,刚过21岁,一个充满憧憬的年龄。那年五月,我去北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拜见诗坛泰斗艾青。从浙赣线金华站出发,平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卧铺, 20余个小时的“忐忑”,难掩内心的“泉涌”,趴在卧铺上,于是开始了我的第一首诗作《告别》创作:
汽笛将渐渐拉长的目光
交给车轮
微笑成为永恒
江河潺潺
南方与北方
从今以后
将互望互耀
蚕用生命证明自己的执着
沉重的历史不再需要延续
挥挥手
代表着一个开始
车轮作序是一种主题
告别季节
是季节的含蓄
拉长的目光如雨渐渐响在土地的深层
北方和南方
一个月后,这首诗在当时《北京晚报》上发表。那时的《北京晚报》还只有4个版面,处女作能发表在《北京晚报》,又意外又惊喜。
遗憾的是,那次拜访艾老的计划,终因故未能如愿。记得那天我在艾老原来住的那个四合院的丰收胡同来往“磨蹭”了几十遍才沮丧地离开。以至艾青夫人事后说起这件事,一直责备我的胆怯。
《告别》像是我的宿命。1993年,当我又一次从浙赣线金华站出发前往北京,这个宿命的轨迹愈发清晰。
我说我是报纸培养的作者,并不偏颇。我创作的90%的诗作,是通过报纸发表的,而且是以北京的报纸居多。只不过我什么都写,散文、小说、评论、报告文学都有涉猎。
雁西:
10多年前,艾青儿子艾丹认为你的诗,带有很强的逻辑性,著名诗歌批评家张同吾为此专门写过《逻辑的抒情美》发在《文艺报》上,专门讨论过您的作品。能谈谈您的诗歌主张吗?
木汀:
艾青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本质就是诗歌的人民性。艾青写诗,一直要求作品必须让读者看得懂,尽可能语言很朴实,不堆砌词藻,不云里雾里。我想,无论到什么时候,这应当是诗的唯一标准。否则,诗离这个社会和时代会越来越远,可能成为少数人的“把玩”。
如果说诗歌需要有一种风格,体现属于诗人自己的诗歌主张,我想首先是“美”,美到极致,情感的极致,对读者对生活真诚的极致——这应当是我们常说的诗心。不管是小桥流水、花草树木、大好河山,或者生活片断和人生感悟,每一首诗都应当有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进而呈现一个温暖而优美的如诗如画的世界。
雁西:
您期待什么样的诗歌?
木汀:
中国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并且绵延不绝。“人类不绝,诗歌不亡”不是僭语、妄言。诗见证着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
诗是人学。因人而异,允许每个诗人诗歌观点存在差异,但有基本审美的共同区间,这是诗歌的同心圆。
我们通常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一个诗人对生活的观照、态度。毫无疑问,每个诗人都是真正喜欢诗歌的、真正在写诗歌的、真正懂诗歌的人,把诗歌当作生命在抒写的人;包括我们的诗歌评论家,通过他们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诗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以诗歌为大本营,守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实践者。
我深信,无论我们中国的诗歌如何演讲和发展,守护诗意的,一定是真善美。
雁西:
这些年你一直服务于诗歌,以至于耽误了自己的创作,能和我们谈一谈心得吗?
木汀:
近些年,我基本都在忙于诗歌教育的普及以及诗歌活动的组织,也经常跟作者讨论作品的修改直至发表。我们也做了一些大型诗歌活动,如李白诗歌节、徐志摩诗歌节、艾青诗歌节、童诗中国论坛、屈原杯诗歌大赛、东亚诗人大会、“我们与你在一起”全国大型诗歌公益活动等等。当然,我主要是在幕后做策划、组织和服务工作。
艾青夫人高瑛戏称我是不计得失的“杨白劳”,可能有时候因“杨白劳”的热心肠及善良,也会遭受误解,心生委屈。我的朋友们经常说,我只适合做公益事业;他们认为我是学问人,做生意不行。人过天命,我是觉得,凡是有利于中国诗歌发展的事情,都是值得做的事情,既然是值得做的事情,那么把它做好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个人,至于名利,不是诗歌所能。
诗是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期待。
雁西:
无论是你的作品,还是你策划、组织的诗歌活动,难免看出您特殊的故乡情,您能谈些对宁波、金华的感情吗?
木汀:
我喜欢称自己是金华的宁波人。在诗歌的策划和组织中,不存在顾此失彼。艾青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诗人,被中外公认的中国诗坛泰斗。因艾青诗歌节的举办,我到金华比较频繁,这里又有我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交集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浓。事实上近些年来,尤其到了春节,心头总有一份莫名的牵挂。多少次,我领着家人,恰巧赶在除夕这天回到故乡,找一家酒店住下来,在这片土地上吃一顿年夜饭,没有告诉任何人,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而宁波,是我此生的标签,是LOGO,如影相随。
对谈者简介:
木汀,另有笔名木沐、七月、阳芷、木易等。1967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有《七月诗选》《七月-第三季》《春》等诗集、诗画集。
先后担任国内重要诗歌奖项评委、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公安赛区总决赛评委、巅峰诵读总决赛评委。首届东亚诗人大会(中、日、韩)中国诗人代表团副团长,第三届中美诗学对话中国诗人五人代表团成员。
现供职于中国诗歌学会,系第三届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第四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驻会副秘书长。
雁西,原名尹英希,《中国文艺家》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个人诗集《致大海》《雁西情诗99首》《神秘园》等十部,参加诗刊社第八届青春回眸诗会。曾获中国首届长诗奖,加拿大婵娟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第三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创意书画奖,2016年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2019年意大利但丁诗歌奖。
- 沈苇:新疆是我的“翅”,江南则是我的“根”[2022-11-29]
- 大山里的“小诗人”登上中国文学盛典鲁奖舞台 纯净动人的诗行“击中”你的心灵[2022-11-23]
- 马拉: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观念艺术[2022-11-21]
- “诗歌是我的一个幻象”[2022-11-08]
- 衣米一:敏锐、冷静、才华是写诗缺一不可的要素[2022-11-07]
- 自我之诗与时代之歌[2022-10-27]
- 张进步:我的词语开始燃烧[2022-10-12]
- 张毅:诗歌是一座精神寺庙[2022-10-10]